何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只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何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只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2)

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它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过去、现在的链条上创造出来的,并具有明显的未来指向,代表了中国21世纪发展的新文化、新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反思是关键

从中国现有的哲学理论构成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的选择,不仅仅是不同派别对哲学理论进行选择的问题,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自由主义思潮等理论之间作选择就完事了,而是要解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理论反思和选择的问题。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中国学界,尤其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之所以要用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在理论上不能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面对这两个问题,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常常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答。比如,有的学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来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有的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一具体原理来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最典型的是用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原理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概念,强调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观的哲学基础。这样一种阐释在原则上没有任何错误,但实际上并没有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之理、中国之理。如此的论证,只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阐释成为一种空谈,既不能切实地解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的问题,当然也就更难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的问题了。由此可见,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就需要对用于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些学者之所以持有上述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理论空场,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理论环节。我们知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凝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又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并在不断地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由于这双重的特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了联结一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的理论中介,离开了这个中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中国问题,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得脱离中国的社会实践,变得教条化。这一点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因此,我们要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之理,就必须选择和善于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历史地考察近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作用以及对于培育中国新文化、建设新的文明中国的作用。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