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法治环境下行为上的不适应
牢固尊法守法的责任意识 增强厉行法治的行为自觉
从人治到法治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依法治国的决定,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了新的里程碑。四川省委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更加凸显了法治在四川这个欠发达和多民族大省的极端重要性。领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最基本的就是要尊崇和敬畏法律,自觉养成遵法纪守规矩的理念和行为习惯。
从内心深处尊崇和敬畏法律。周永康案、刘汉案、南充贿选案等暴露出的严重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法治信仰沦丧,法治意识淡薄,公权私用,把个人意志或集团利益凌驾于法律之上。我们要真正警醒起来,始终对宪法和法律保持尊崇之感、敬畏之心,坚决摒弃人治思想和特权思想,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思想观念。
主动涵积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干部能力有高低,但在遵纪守法上不能有差异。反观那些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大部分是长期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律的边界、合法的要件、违法的认定等基本法律知识,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各级干部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涵积法治素养,扣好法治的“第一颗纽扣”,打牢依法办事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
依法行权、依法办事。关键是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提升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和信心。特别是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道路交通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必须依法严治、铁面无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处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把领导干部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内容,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方面。
克服现代治理体系下能力上的不适应
培养时代精神、提高专业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一轮改革规划的总目标,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更是理应自觉担负的政治责任。
加快思想理论水平的先进性改造。我们党的先进性,根本源于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新常态“九个趋势性变化”的重要论断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从严管党治吏系列部署要求,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必须坚定不移地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加快领导工作能力的专业化改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越来越需要大批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省委高度重视加强班子队伍专业化改造,大规模开展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大力实施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分层分类建立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模型,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吸引集聚各类专业人才。各级干部要加快专业化素养的改造升级,这是适应发展、赢得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科学文化素养的现代化改造。在一个智能革命、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开放的广度、革新的速度、复杂的程度与几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对干部综合能力的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各级干部要有强烈的知识恐慌、能力恐慌,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多一点伏案沉思,少一点酒酣耳热,加强知识积淀、文化浸润和科学涵养,努力使自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事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