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对新常态的四个不适应

克服对新常态的四个不适应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的来临,必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从新常态出发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修养,就要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告别那些不相适宜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和行为习惯。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实际存在的“四个不适应”问题。

克服新常态下思想上的不适应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增强坚定坚决的政治自觉

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首先就是从破思想之障开启的。当前,我们再次站在了必须变革突破的重要历史关口,谁的思想解放得早,谁就能在新一轮调整革新中率先破局、抢占先机。

增强对新常态的科学认知和思想认同。从经济新常态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九个趋势性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遵循规律、争取主动。从治党角度看,坚持从严,是十八大以来最鲜明的主题,这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从作风建设看,“为民、务实、清廉”“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是这一时期最响亮的字眼。从“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转作风、打“老虎”拍“苍蝇”,换来的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最大凝聚,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打破长期以来惯性思维的制约和束缚。从最近的调研情况看,一些地方和干部对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想上不适应,行为上裹足不前。主要表现在:对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科技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不适应,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发展不适应,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适应,对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适应,对从严态势下的规矩约束不适应。这“五个不适应”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旧有习性带来的惯性依赖,是思想之窗没有洞开,对新事物、新信息、新趋势缺乏敏锐的感知度和接受力。只有主动从旧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克服惯性思维、突破思想坚冰,才能开创新的天地。

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新常态需要状态调整、心态调适,但决不能把严格管理与大胆工作对立起来,拿“严管理”替“少干事”找理由,用“不出事”为“不干事”开脱责任。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为官不为”,说到底还是个价值观、事业心、责任感问题。这两年来,中央和省委坚持一手抓整治为官不为、一手抓激励奋发有为,用一系列“组合拳”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目的就是要让“为官不为”者有所畏惧,让“为官有为”者得到褒奖。必须鼓足斗志、竞相作为,把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融入推动发展、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去。

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下工作上的不适应

坚守科学发展的政治定力 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心决心

当前,从政府到企业,从干部到群众,都普遍感到经济运行比较困难,对经济减速感到焦虑和担忧,对当前政策调整和制度约束表现出不适应。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有一个定力不够、信心不足的问题,根本上是缺乏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运用能力和对改革创新的组织推进力度。

冷静分析大局大势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定力。从四川的情况看,经济下行压力的出现,既有宏观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也有地方的特殊性和发展阶段的影响。这些趋势性变化,不会因为某个阶段、某些领域、某些地区、某些群体发生变化波动而改变;当前的困难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困难,现在的环境也不是某一个局部的环境。困难面前最需要的是信心和定力。通过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加强思想政治修养,从灵魂深处增强对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定信心,增强对省委治蜀兴川方略的高度信任,增强对国家总体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充分自信。

借势谋势加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动力源泉。当前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加快比较竞争优势的快速转换上,放在加快新的动力机制的快速形成上。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提升成都城市群在西部的首位度和全球影响力,把扶贫攻坚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培育经济增长点和扩大投资渠道的主战场。敢啃硬骨头向改革创新要红利。当前改革已经进入真刀真枪的实质性阶段,能否实质推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一项一项抓落实抓具体。特别是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干部决不能无动于衷、决不能无所作为,既要直面现实问题化解困难,又要作深层次的分析研判,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比较竞争优势的转换。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