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上海自贸区正式宣布扩区,进入“2.0时代”。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升级后的上海自贸区正在发生怎样的深层次变化?扩区后,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调整,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与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合署办公,将自贸区的建设和试点落实在完整的一级政府框架下,进行常态化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新的管理架构运转如何?
记者获悉,上海自贸区扩区以来,各项工作抓紧推进,浦东新区将推出政府“减权清单”、试点在沪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自贸区就业、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等改革举措,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方案也已初步形成。
给政府权力再做“减法”
政府职能转变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务院批复的上海自贸区“深化方案”25项内容中,有12项是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继4月底率先发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两张清单”后,浦东新区政府争取年内将两张清单“升级”,同时按照清权、减权、制权的要求,制订和推出首份“减权清单”——凡是没有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凡是市区两级依据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权力争取率先取消,凡是“红顶中介”(包括各类评估评审)全部取消和放开。
“搞自贸试验区不是为了搞政策洼地,搞税收优惠,而是希望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自身改革,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简政放权,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浦东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孙继伟介绍,浦东新区正在全面转变行政审改的理念,从提高效能、节省时间转变到“不批少批”,形成“网上政务大厅+单一窗口+集中审批”的管理服务新机制,强化主体责任,发挥社会第三方机构的作用,目标是打造“有限”政府和“有为”政府。
与此同时,推动市级职能部门进一步向自贸区和浦东新区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企业年报公示制度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据悉,扩区后建立的“浦东新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已整合350万条信用信息数据,还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和信息共享力度。
写好“双自联动”大文章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使命,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基础。自贸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都落在上海浦东,多重机遇和优势的叠加,将为各种创新努力提供最佳“试验田”。
孙继伟说,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是一篇大文章,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一个初步方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