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不能缺少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话语权是国家强大的主要表征和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硬实力的提升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莫言、王澍等代表人物所获得的国际认可,孔子学院遍布世界126个国家(地区)等,这些都说明,在硬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话语权在逐步增强。
然而,在国际关系日益微妙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障碍。2014年9月和10月,美国美利坚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相继宣布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2015年1月1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该大学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约,欧洲第一家孔子学院将于6月30日关闭。这说明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建立与增强面临着严重的“外患”,这也是中国文化“内忧”的必然结果。
文化国际话语权增强的外部障碍
文化的特性与紧张的国际竞争关系,是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增强的最大阻力。
首先,中国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的普适性、具有流变性的特征,表现出一种动态的传承,是一种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辩证结合的活态流变。在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它必然会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要素以及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继承和发展并存的状况,并在发展变化中仍保留其特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而对于包容性较弱或者对外来文化敌对性较强的其他文化而言,这种特性很容易被理解为吞噬,往往被标榜为“限制文化自由”与“侵蚀本土文化”。另外,由于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已经度过了“蜜月期”,当神秘感消失以后,对其认知已经从审视的角度来开展。由于流变性的特征使得中国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这会导致对文化的流变源,即中国文化精髓的认识上造成错误的理解。
其次,当今时代,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不再局限在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硬性较量上,更体现在文化与文明的软性实力较量上。在软实力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最为重要的一个“角力场”的背景下,在西方社会硬实力发展遭遇瓶颈而中国硬实力持续发展强大的环境下,国际社会已然不仅仅从促进文化多元化与国际交流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从“提升国际地位的平台与武器”角度,警惕甚至敌视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但凡能够与政治有些许牵连的文化传播,都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宣传机构与宣传方式的攻击最为突出。西方少数人就曾以中国国家汉办即为孔子学院总部这一政府背景身份,无理地抨击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是受中国政府“控制”,试图强化中国文化传播的政治色彩,进而引发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反感与敌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