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纲:父母的抗战情结

曹明纲:父母的抗战情结

摘要: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首往事,不能不使人更加怀念那些曾为民族生存而战付出青春的人们,重温他们当年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为了救国的坎坷经历。也由此,使我对于父母生前为什么一直怀有浓厚的抗战情结,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生也晚,未曾经历70多年前那场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但从父母那里感受它的英勇悲壮,却是从儿时开始的。

现在仍记忆犹新的是,当我们兄妹几个从记事起,就经常会听到父母在工作之余,唱起那些流行的抗战歌曲。通常的情况是父亲高声唱,有时还会激动地挥动手臂打拍子,而母亲往往在一旁轻轻地和。歌曲内容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昂悲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逼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沉痛愤怒,还有“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的明快、“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的自豪。遇到休息日,父母又常常从书桌的抽屉里,拿出几本珍藏的影集,翻看里面那些保存完好、却已泛黄的照片。照片定格着他们学生时代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种种情景,他们边看边回忆,有时神情凝重,若有所思;有时又开怀大笑,如遇故人。因此,每当听父母唱抗战歌曲或翻看老照片时,幼年的我便朦胧地感到,那一切对于父母来说,一定非常重要。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知道,父母的青春时代是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难岁月中度过的,那是他们难以忘怀的人生记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他们从未对子女完整地述说过这段经历。最初只知道父母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同学,年轻时大多是在昆明、重庆等地度过的。直到父母去世后,我在整理遗物时,才读到了他们生前所写的简历,具体了解了他们留在那个年代的人生印迹。

父亲曹学源最初投身抗日,是在1935年2月上海麦伦中学读高中期间。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也参加了上海市各界抗日救亡运动。高中毕业后,考取了苏州东吴大学。读书期间,除了出席进步学生举办的时事座谈会外,每周课余都去由大学同学创办的惠寒小学教唱抗日救亡歌曲。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由苏州迁往湖州的东吴大学因守军北撤而停办。父亲只身一人流浪到了武汉。在那里他遇见了东吴大学的同学蒋学模、顾葆蘅等人,于是一起加入了湘鄂赣边区工农红军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不久就改编为新四军,父亲在第一支队一分队政治部宣传队,于湖南平江、浏阳等地开展宣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春,部队开赴东战场御敌。在一次爬山过岭的行军中,父亲的大脚趾破裂中毒,不得不与几个身患重病的老红军战士一起,退回湖南平江新四军留守处。按留守处主任涂正坤的指示,前往衡阳进行治疗。在此期间,他一面养病,一面在全国青年协会主办的军人服务部衡阳支部负责宣传学习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团结了衡阳各界大部分青年,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的注意,于是被召回湖南平江嘉义镇新四军留守处。这年5月1日,经涂正坤、罗梓铭两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奉命前往大城市开展工作。随着九江吃紧,父亲从武汉乘船到达重庆,参加了由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高校南迁时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学于师范学院教育系。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父亲担任了学生党小组长,同时又是民众学校的校长。在谷斯涌写的《两代悲歌——陈布雷和他的女儿陈琏》一书中,就提到过父亲曾与陈琏为了筹备办学经费,一起前去拜访罗叔章的情景。1939年夏天,父亲在一次由联大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群众团体“群社”开会时,认识了当时担任社会服务股股长的母亲朱瑞青。

母亲是1938年在上海中西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被录取第一志愿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的。母亲入学不久,即加入了进步组织“群社”,从事办民众夜校、街头壁报、歌咏演剧等一系列活动,宣传抗日救亡。一年后又被推举为“群社”的第五任社长。1940年10月1日,在西南联大地下党总书记袁永熙的授意下,经吴显钺和父亲的介绍,母亲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时,父母也由相知到相爱,由同志成了恋人。1941年2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由此也派专员康泽赶赴昆明抓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为了保存力量,共产党地下组织决定让一批身份已公开的学生党员撤离西南联大。父母即在其中。为了掩护起见,他们根据组织指示,以夫妻的名义外出工作。由于父亲的名字已被列入抓捕的名单,他就和母亲一起被安排去云南永仁县大田镇县立中学教书。父亲改名曹维坚,母亲改名朱廼英。一个教语文、历史,一个教英语。

一段时间后,根据袁永熙对时事的分析,父母又毅然前往当时很需要人的新四军苏北根据地。大约1942年10月,由地下交通员沈乃恭带领,他们顺利到达了淮北敌后根据地,进入新四军主办的江淮大学学习,父亲担任了所属小组的组长。到次年年初,日寇开始对淮南、淮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江淮大学不得不暂时停办,父母也因此回到了上海。在接到已在重庆的联系上级古锡麟的来信后,两人又决定立即赶往重庆。到了重庆,父亲一面工作,一面就读于重庆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夜校部);母亲则考取了重庆北碚复旦大学。1945年10月,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月,父母在重庆举办了简单而隆重的婚礼,成了可谓与抗战相伴始终的伉俪。

在具体了解了父母抗战八年这段充满颠簸、曲折的人生经历之后,我不禁感慨系之。父母热血燃烧的青春,曾在行军路上,在联大校园,在昆明城乡,在永仁中学,在淮北根据地,在四川重庆,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迹。尽管没有像为抗战捐躯的烈士们那样感天动地,也没有像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那样可歌可泣,但在民族和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他们没有回避,没有躲闪,也没有旁观和犹豫,而是挺身而出,为宣传抗日救亡四处奔波忙碌,毫无保留地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如今父母虽然已长眠于苏州的青山绿水之间,但是他们勇于担当民族大义、国家兴亡的人生准则,却正是中华民族历尽患难而不屈不挠精神的继承和延续,值得子孙后代永世铭记。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首往事,不能不使人更加怀念那些曾为民族生存而战付出青春的人们,重温他们当年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为了救国的坎坷经历。也由此,使我对于父母生前为什么一直怀有浓厚的抗战情结,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从整个发展的历史来看,抗日战争的胜利无疑是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的底谷走向日益兴盛的转折关口,因此凡是曾投身其中并为此付出的前辈,都应该受到子孙后代的尊重。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奋斗,非但今天的扬眉吐气无从谈起,未来的放飞梦想更不能想象。

【作者简介】

曹明纲浙江上虞人,1949年11月22日出生。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应聘考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现为上海古籍出版社退休编审。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