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交换、比较、反复这个辩证法
从实际出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常常包含相互矛盾的多个侧面,并且不断发生变化,不是一眼都能看清楚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需要经过一个在实践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决不能把走马观花时获得的一点粗枝大叶的印象、甚至一些道听途说的话当作客观实际的全部,而且还自以为是,那样没有不跌跤的。
人们常说陈云同志处事“稳”和“细”,这确是他的特点。他曾说过:“我们犯错误,就是因为不根据客观事实办事。但犯错误的人,并不都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为了减少和避免认识客观事物的片面性,陈云同志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三种方法。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交换一下意见,就会得到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比较,是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不仅要看到正面,还要看到反面;不仅要听正面的意见,也要听反面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判断更正确。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对关系重大的问题尤其应当这样。他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唯物论,“交换、比较、反复”是辩证法,合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陈云同志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和决策,从不简单地照抄套用那些现成的方案,而是敢于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种探索总是慎之又慎,力求做到最切合实际状况。他在拿定主意以前,会请别人补充情况或提出各种分析看法,然后他把方方面面的情况综合起来再思索,把思索出来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征求意见,直到修改满意为止。一旦把事情弄清了、看准了,就下最大的决心,顶住各种压力,坚持贯彻到底,做出结果来。
可以看一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3年,陈云同志如何处理异常棘手的粮食统购统销问题,作为例子。那时候,粮食供销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紧张,不法私商的投机活动又十分猖獗,粮价上涨,全国刮起一股抢购粮食之风,人心开始浮动。负责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怎么办?他广泛听取意见后,考虑了八种处理办法,如只配不征、只征不配、原封不动、统购统销等,慎重地比较每一种办法有什么利、有什么弊,最后得出结论: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合称为“统购统销”。为了照顾农民的利益,在征购数量和牌价等方面都作了恰当的规定。事实证明,在物资十分缺乏、经常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居民能得到起码的生活必需品,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正是根据自己一生成功和遭受挫折的切身经验,这位老人在晚年一再叮嘱后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上的基本建设。”1989年9月,他又写信给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说:“我最近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应该组织中顾委常委和在京委员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目的有二:一是我们这些老同志有丰富经验,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二是带动新干部乃至全党同志都来学习哲学。”可见,他始终念念不忘地嘱咐后来者(包括“新干部乃至全党同志”)都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这是“思想上的基本建设”。这些嘱咐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无疑是要牢牢记住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