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来说,“身份证可异地受理”无疑是一种进步。自然,任何的进步都是有契机和背景的,那么此项进步的动力来源于何处呢?答案显而易见,来源于简政放权。
此前,福建曾规定,一孩无需准生证,一时之间被公众解读为简政放权的基本红利;同理,此次的“身份证可异地受理”,同样是简政放权的基本红利。毕竟,简政放权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公民少跑腿,这些政策的推进,显然达到了这样的基本诉求。
不过,“理想总是丰满的,而现实总是骨感的”,这样的俗语在任何时刻都应清醒地记住。在“身份证可异地受理”的推进过程中,仍然有一些现实的考验。一则,如今既然已经着手研究,将此事提上议程了,那么就应该尽早公布时间表和路线图,以确保公众能进行更好的监督;二则,在制度设置上,也应尽量从简,而不能将程序搞得很复杂,若程序太过复杂了,那么身份证可异地受理便无太大的现实价值了。
因而,身份证可异地受理是进步也是考验,一方面,自然是需要配套措施的无缝对接,以确保该项制度能尽早照进现实,也能更好地得到执行,而不是沦为“观赏性规定”;另一方面,身份证可异地受理,其他的很多事物,如护照等事务,也应尽早实现“异地受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希望简政放权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让更多公民收益。
【启示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流动性增强,群众异地办证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一些省市曾推出过异地受理身份证的业务,但其大多局限于“认可异地定点照相”等,相关手续、证件办理和发放等依然需要用委托的方式,让申请人到户籍地的公安部门去完成。这样的“异地办证”与群众期待尚有距离。
此次公安部建立新制度,不仅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地受理,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也体现出了政府的人文精神。但是,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期待尽快落实。从报道看,公安部给出的说法是“加快”。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当然需要时间,但最好还是能给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它早一日成行,群众便早一日受益。
二是期待提高效率。异地受理居民身份证,要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精心研究,周密部署,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严密操作规程,严把身份核验关,但同时也得注重提高效率。如果居民身份证在异地受理所耗时间与回原籍办理差不多,那就不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了。
三是期待安全实惠。居民身份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丢失,很可能会带来巨大损失。这就要求异地受理时,安全防范工作必须跟上。比如,如何让挂失了的身份证能够及时失效,如何防止不法分子“浑水摸鱼”等等。同时,收费也要合理,不要借机新增收费项目。
推出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无疑将使百姓受益,我们期待这项改革能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身在异乡的群众总是面临异地办证难、丢失居民身份证挂失注销缺乏渠道等诸多问题。居民身份证在便利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快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等制度,尤为重要。
推出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无疑将使百姓受益,我们期待这项改革能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