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这一趋势呢?郭彩云认为,根据新预算法和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从2015年开始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一些地方在2014年底之前加大了融资力度,这是前一阶段债务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随着制度约束的增强,可以预计债务增长将会得到合理控制。
审计署税收征管审计司处长雷达也指出,从审计披露的今年第一季度地方债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已初见成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偿债压力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好风险防控和经济增长的平衡点,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发挥政府债务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下大力气加以研究解决。”雷达强调。
推动土地收支更规范
作为此次审计报告中重点专项资金审计的内容之一,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审计情况颇受关注,在审计工作报告中的篇幅也最大。
从2014年8月中旬开始的这次土地审计,共审计了29个省本级、200个市本级和709个县,重点抽查了11.81万宗土地、1万多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审计发现,土地出让收入方面,少征3664.23亿元,通过收入空转等方式虚增1467.78亿元;支出方面,违规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对外出借、修建楼堂馆所等7807.46亿元。此外,一些地方土地出让收支核算不够规范,有8358.75亿元滞留在财政专户或直接坐支。
郭彩云解释,这次土地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土地出让收支资金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等不够严格,由于时间跨度长(2008年至2013年)、空间跨度大(涉及29个省),累计起来问题金额和涉及土地面积就比较大。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整改效果明显。“至2015年5月底,各地盘活闲置土地2.55万公顷、闲置资金2643亿元,纠正违法用地2.4万起,处理2500多人,制定完善制度2800多项。审计已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纪问题397起。”刘家义说。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指出,从审计情况看,各地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不断加强,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个别地方和单位土地审批、出让中不合规问题还较突出;有的地方将部分土地出让收入存放在过渡账户,没有纳入预算管理;有的未按规定将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方面,大量土地出让收入“沉睡”在账上,没有及时发挥效益。
“希望借助此次审计,能把土地出让收支的规范化管理作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若能比照一般公共预算的管理标准,推进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改革,那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将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