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际产能合作对中国经济的三个“有利于”

解读:国际产能合作对中国经济的三个“有利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次访欧,全程重点推介国际产能合作。这一全新倡议及其所预示的全球经济增长点,在欧盟、比利时和法国都得到热烈响应。那么,它的价值仅仅在于外交和国际舞台吗?其对国内经济的意义何在?国内公众该如何理解这一新术语?人民网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外交首先是为国,为国也就是为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告诉人民网记者,“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总理此次出访着力推动的中欧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制造走出去,更利于国内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更有力地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首先的立足点是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

一系列数据能够充分说明: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2014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超过20万亿元,出口额达2.1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比重1/3,稳居世界首位。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机床产量占世界的38%,造船完工量占41%,发电设备产量占60%。

推动这些优质富裕产能走出去,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状况,促进中国经济稳增长。当前我国出口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融资等成本上升,部分传统加工业的优势在减弱,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白景明还指出,国际产能合作还可以带动我国税收的增长,毕竟第二产业的税收单位GDP的贡献率比较高。同时,国际产能合作还能通过就业带动消费,有利于惠民生,并进一步促进税收的增加,稳定中国经济。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