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两翼与重点
政治的使命就在于为其所在共同体创造发展与秩序。而任何发展都有一个目标,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这一目标实现来说,同样需要两方面机制予以保证:一是提供社会发展的动力,二是提供社会发展的秩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倒过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存在着反作用力。归根结底,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生产力发展,虽然,我们在政治文明形态要素生成的阶段,通过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内容又开始不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发展了。因此,在遵循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基础上,如何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以提供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
从本质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是适应推动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是以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为了实现快速赶超,我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单位社会体制,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实现快速提升生产力目的。但是这一做法能够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化基础,短时间内可以提高生产力,却不能为现代化建设以及生产力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为此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决定,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改变了生产关系与人们交往方式,随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提出了依法治国,创新党的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的主体要素也在此过程中得以生成了。这些要素生成过程,也是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得到不断调整与发展过程,相应地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创造了世界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以小康社会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化建设任务也不断地得以实现。
当前,我们确定了到2020年之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需要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而且还需要社会的综合发展。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素已经基本生成,但是还存在着要素功能发挥不充分与要素之间的内在有机化不足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导致上述目标无法实现,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具体改革措施来看,主要就是围绕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素功能充分发展以及各要素之间实现有机化而展开。从一定意义上说,全面深化改革,归根到底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的动力,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新的权力关系,形成一种新的秩序,如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重新安排,社会力量作用增加等。秩序调整服务于动力提供。
如何将这些新的权力关系与秩序,得以巩固与确认下来,而不会发生逆转,就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新命题。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部署,一方面从整体来看,是通过法治方式将上述改革成果予以确定下来,另一方面,从具体来看,也是通过推动法治发展以实现作为主体要素的现代国家功能的发展。
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实际上,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与秩序的一对具有直接相关性的举措,宛若“鸟之两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