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背后的“精神空巢”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背后的“精神空巢”

6月27日,金陵老年大学开始了2015学年度的报名。尽管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名时间第一次改在了下午,但依旧有数位老人,前一天夜里就匆匆赶来了学校,他们冒着大雨,彻夜排队。等到了第二天清晨,排队的人数已经多达几百人。而更让人们感到吃惊的是,一旦入校,许多老人便再也“不肯”毕业,而是想方设法留级,最长的,已经在老年大学读了20多年。(7月5日《现代快报》)

为了获得进入老年大学学习的资格,这些老年人不惜冒着大雨通宵排队报名,而一旦成功进入老年大学,就再也不想毕业了,甚至学完了所有的课程,也要想尽办法“留级”,然后从头开始,再来一遍。这部分老年人,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其学习精神值得年轻人借鉴,但老年人除了好学之外,导致他们对老年大学趋之如骛的根源,实际上另有原因。

正如一些老年人所表示的那样,老年大学早已不是学习唱歌、画画、跳舞和电脑的地方,而是一个绝佳的社交平台,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归属感,集体感,进而排遣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解决“精神空巢”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守着老年大学不愿意毕业的老年人,其对精神、情感上的诉求,要远远多于对知识、文化、技能上的追求。尽管这种现象提醒年轻人要多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有空的时候多回家陪陪父母,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难处,“空巢老人”不过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不可能完全避免。

那么部分有条件的老年人通过入读老年大学,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来解决“精神空巢”的问题,也就有了现实必要性。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随着希望入读老年大学者人数的快速增加;一方面由于不愿意毕业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结果导致各地老年大学人满为患,根本无法完全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要。而在这其中,公办老年大学和民办老年大学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尽相同。公办老年大学因为政府投入不足,“扩容”能力有限;民办老年大学则因为属于无盈利机构,无力兴建自己的校区,几乎每年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别提扩大招生规模,健康发展了。

既然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大学已经是老年人群体的“必需品”,那么政府就应该有所作为。对公办老年大学应该加强财政投入,帮助其扩大校区建设,增强师资力量,进而扩大招生能力,给更多老年人入读创造机会。而对于民办老年大学,政府除了在房租、水电、等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之外,还应该加强与市场的合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支持民办老年大学的发展,从政府层面解决老年人群体“精神空巢”的问题。

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到位了,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群体,还有广大年轻人。因为当父母解决了“精神空巢”问题,减少了对子女“精神赡养”的依赖,那么年轻人在工作、创业的时候,才会没有后顾之忧,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创业中去,进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