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狠抓督查,逮住稳增长“牛鼻子”(2)

李克强狠抓督查,逮住稳增长“牛鼻子”(2)

督查助力巨量投资释放稳增长效能

事实上,今年以来,围绕稳增长这一经济工作首要任务,中国官方已开出了相当丰盛的“投资菜单”。

首当其冲的是七大投资工程包,其中相当一部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七大工程包之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在建水利工程投资超过8000亿元。近期国家发改委还加快了项目批复进度,截至6月10日,已批复34个项目,投资额超过7200亿元。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发布了1041个PPP推介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总规模约2万亿元。

但上述投资计划在落实中并不百分之百地顺畅。专家分析,7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透露“各级财政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意味着有相当规模的“沉睡资金”的存在。

“实际上许多投资项目无法落实,是由于地方政府官员怕承担责任、不敢花钱,因此原先预算计划要花出去的钱没有花掉,就成了未发挥效益的‘沉睡资金’,用好增量,首先是要盘活存量。”徐洪才表示,地方存在的“懒政现象”给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带来沉重压力,因此国务院选择此时狠抓督查,抓紧整改,相当于“拿鞭子抽一抽”,“可以撬动杠杆,让重大投资、政策和改革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刘元春亦指出,各级政府在目前大力推进反腐廉政建设过程中,投资积极性或不够充分,加之地方政府在财政困局约束下,投资能力受限,“近年来逐步从过去投资高速膨胀,转变为目前倾向于‘不投资、不作为’的庸政懒政较普遍。”

正因如此,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除听取18个省份和35个部门、单位重点督查情况的汇报并要求抓紧整改发现的问题外,还特别强调“对明显不作为、整改不力的要约谈问责”,并提出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督查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取得实效”。

“当国家处于大改革、大调整当中,便会有有一个‘改革真空期’,按怎样的标准来考核干部、激励体系怎样形成等问题都会出现,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刘元春分析,如果要弥补这一不足,就要通过督查或行政问责等行政性手段,“督查和行政问责在我国体制下是非常重要的法宝。”

“早就应该常态化,这样稳增长和促改革就有了抓手。”对于未来常态化督查机制的走向,徐洪才分析,一方面可将督查落实效果显著的地方建立“样板工程”,因为“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常态化督查问责机制,需要跟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不能让官员夸夸其谈但却不落实项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