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文化的肆意破坏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文化的肆意破坏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无视国际战争法规,在制造血腥屠杀暴行的同时,公然以轰炸、纵火、劫掠等暴虐手段,肆意摧残和毁灭中国文化,掠夺文物与典籍,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1、各类学校遭受严重破坏

1937年7月前,中国计有专科以上学校108所,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和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日军的狂轰滥炸和掠夺,使中国的高等院校遭受极大摧残,如南开大学被炸成废墟。华北、华中、华南的部分大中学校被迫内迁。1937年至1939年,内迁高校达69所。有的高等院校如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在战火中迁校达六七次之多。

沦陷区的高等院校多被日军占据或破坏。1938年8月底,中国91所专科以上学校遭受破坏,其中25所被迫停办;因战争失业的高等院校教职工达2000多人;失学者几乎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等校舍,成为侵华日军的兵营或医院。

中等教育方面,至1937年年底,中国有1368所中学被迫关闭,约24万人失学或流亡内地。至1938年底,内迁的中等学校有203所。沦陷区的中等教育急剧萎缩,如南京在1936年有中学46所,学生2.4万余人;而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仅有中学15所,学生不足6000人。

初等教育方面,战前全国有小学32万余所,在校学生1836万人。至1938年10月,有近13万所学校关闭,25.7万教师被迫失业,643.8万人失学。战后,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沦陷区16省及北平、南京、上海、天津、青岛5市,原有中等学校2676所,损毁1867所;原有小学206704所,损毁11863所。

1946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第5次统计汇编全国学校及社会教育机关战时财产损失,折合美金2374435793元。该统计尚不包括东北、港台地区和中共解放区的损失。

2、图书典籍蒙受巨大损失

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淞沪地区16所高校遭受破坏,其中12所高校的图书资料全部或部分遭到破坏。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东方图书馆被日军焚毁图书46.3万余册。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原有100余所公共图书馆被劫掠和焚烧的图书达29万余册。北平被劫掠、焚烧的公私图书达58.6万余册。其中,北平故宫博物院太庙图书分馆曾被日本宪兵两次搜查,1939年3月被日本宪兵搬走杂志6551册。清华大学损失图书18万余册。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损失图书3.2万册。私立民国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外书籍(内含珍贵版本图书)5.9万多册,被日伪掠夺而去。

南京是图书损失的重灾区。金陵大学图书馆损失中文图书7万余册。中央大学图书馆战前藏书约40万册,战后仅剩18万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文物之损失计藏书约7万册,印行秘籍约9万册”。设于夫子庙的南京市立图书馆,连同大成殿毁于战火,图书、杂志20余万册尽毁。

南开大学图书馆被日机炸毁,损失图书近10万册(战后,从日本京都大学追回被劫图书10566册)。私立齐鲁大学被日军焚烧的图书计12万余册。山东省立图书馆损失图书23.2万册,存量不及战前藏量的4%。浙江省立图书馆损失图书、杂志约10万册,国学书局版片10万余片。浙江大学损失图书约3.2万册。安徽省立图书馆原有图书10万余册,战时分藏桐城、立煌(今金寨)等地,悉遭日军焚毁。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35万余册图书,因战事转移时被日军掠劫图书、杂志20多万册。广东省损失公共图书62.4万册、私藏图书1.3万册。远在西北的兰州图书馆,1939年也遭日机轰炸,损失图书、期刊3万余册。

侵华日军还设立专门机构专事掠夺中国珍贵图书典籍。如1937年12月成立的“华中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其任务就是劫夺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珍贵图书。自1938年1月下旬起,日军文化特务对南京70多处藏书地进行调查,部分善本被劫运日本。国民政府中央图书馆存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的善本3.5万余册,被劫藏于东京帝国图书馆及伊势原等处。

战前,中国图书馆计有1848所,因遭日军侵略摧残,1943年统计时仅为940所,约为战前的50.86%。据1946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抗战的8年间,全国图书损失为:公藏图书225.3万余册,另5360种411箱4.4万余部;私藏图书48.8万余册,另1.8万余种168箱1215部。实际损失数远不止于此。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中国图书馆的破坏和图书损失,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