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CPI与PPI缘何背离
6月份,CPI同比涨幅扩大了0.2个百分点,环比则由下跌转为持平;而PPI则出现同比跌幅扩大0.2个百分点,环比跌幅扩大0.3个百分点。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
从数据上看,反映消费环节价格水平的CPI同比持续上涨,而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的PPI同比持续下跌,表明二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背离。
金融观察家宗涛博士分析说,CPI与PPI背离,一方面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关。随着我国劳动力工资上升,服务价格和消费品价格很容易“水涨船高”,导致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较工业品价格而言相对上涨。
另一方面,当经济下行时,消费品生产企业拥有更大的调整弹性,可以及时调整产能。而工业品生产通常投资较大,调整难度大;特别是在水泥、钢铁等行业,由于产能严重过剩,价格不可能上涨。
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低位运行,使得国内资源、能源价格也面临下降压力,由此导致国内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
也有专家认为,我国CPI同比涨幅从去年以来的“2时代”回落到今年上半年的“1时代”,而PPI同比跌幅比去年也明显扩大。CPI和PPI的这一走势,反映出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换挡的现实处境,也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利好:经济已逐步企稳回暖
由于当前物价水平偏低,我国经济通货紧缩风险加剧等观点不绝于耳。对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分析认为,我国虽然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但当下的通缩压力与以往不同。当前的通缩压力虽然也受到出口不足的影响,但更多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是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步入新常态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G20与新兴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佐表示,随着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措施出台,经济增长积极因素下半年会明显增多,经济形势已逐步企稳回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已取得明显成效,整体上中国经济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可期可待。
郭凡礼认为,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的提升,PPI作为反映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的重要性将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应对PPI同比持续下滑的关键出路,仍然在于加快经济转型。
从未来走势看,连平认为,下半年CPI同比可能小幅回升,但全年平均物价水平将低于2%;PPI同比跌幅可能持续收窄,但全年跌幅仍将明显大于去年。
连平分析说,由于过去两年猪肉价格持续下降导致生猪养殖亏损扩大,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跌至有记录以来最低,下半年猪肉价格将处于上升周期。此外,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将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预计下半年蔬菜、鲜果等食品价格在随季节性波动中将明显高于去年。预计下半年油价仍将小幅上涨,带动车用燃料及其他一系列石油相关消费品价格的持续回升。房地产市场回暖,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提升,也将带动居住类价格企稳。
PPI方面,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震荡中有小幅上升的可能,全球性的工业通缩压力得以缓解。年初以来原油价格反弹明显,下半年仍将有小幅上涨的空间,输入性通缩压力将减小,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降幅持续收窄,PPI环比可能回正,带动PPI价格上升。一系列基建投资项目将持续发挥稳增长效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需求,有助于PPI回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