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尸位素餐,不容忽视的吏治腐败(3)

官场尸位素餐,不容忽视的吏治腐败(3)

【启示与思考】

毫无疑问,官员不作为是一种典型性腐败。公权力只有三种存在方式,一是正当作为,一是乱作为,一是不作为。“看得见的手”往往不甘寂寞,逾越各种边界到处乱伸,是显而易见的积极腐败;上级有明令不听,企业有问题不解决,百姓有疾苦无动于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似乎也在点卯当差,实际是一种消极腐败。权力来源于人民,理当为人民服务,消极无为、有出世之想的人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去做官。

人们对乱作为的积极腐败深恶痛绝,对不作为的消极腐败徒唤奈何。若论其危害性,二者之间的差别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李克强总理强调“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如果部门和地方消极不作为,政令不畅通,存在大量肠梗阻,种种文件就可能被悬空搁置,种种政策就有不出国务院的危险,从而导致政府由下而上地失信于民。

不作为与乱作为看似两个极端,其实很可能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如,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不少企业家表示,官员吃拿卡要确实少了,但不办事的也多了。这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的官场恶习在新条件下的变异,吃、拿、要固然没有了,卡却依然存在。而一旦条件发生了变化,不作为就会迅速摇身一变,变成“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索要好处乱办事的乱作为。因此,不办事、不作为的后果,在表现形态上似不及乱作为触目惊心,而其危害却可能更广更深。

不作为的官员之所以不是个别,尸位素餐之所以成为一种官场风气,自然有其生存的土壤,那就是不出事也不做事的还能有位,“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偏能过得去。消除这种积习,有灭此朝食的愿望当然不错,但事实上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跳出熟视无睹的窠臼,破除不敢得罪人的陋习,拍案而起、直面不作为的现实,是扭转不作为风气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应当是制度快速跟进。

最直观的解决思路自然是,如果官员尸位素餐就让他失位,如果官员对待公务虚应就让他过不去,但这需要有效制度发挥日常作用。对政策落实的具体情况,进行自上而下的督查无疑必要,却不能满足于此。应当承认,在公务流程管控、监督以及申诉等方面的建构还十分欠缺,致使官员的自由裁量失去控制。比如,在项目审批中,有的官员答复“马上就办”,结果是这四个字说了两年多也没办;法律规章明确规定多少个工作日必须完成项目核准,但事实却是几乎从来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于此类消极作为的部门和官员,可有部门监督、处置?公民和法人除了苦苦哀求或“给好处”、“做工作”,可有地方申诉?申诉后受到打击报复,可有权利救济?

文件要落地生根,政策要开花结果,政令要畅行无窒碍,就必须让尸位素餐的官员“过不去”,就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舆论监督荡涤无聊度日的官场习气,造就人人奋发有为、个个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