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弘扬以追求人与自然全面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离不开尊重自然的文化氛围。
生态文明信奉“人类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的信念,相信人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充分尊重自然。所谓尊重自然,即尊重自然的完整、稳定和有序。尊重自然的完整,就是尊重自然的多样性统一。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而存在,就在于它是多样性的统一,把握不了它的多样性,也就把握不了它的整体性。尊重自然的稳定,就是尊重自然的动态平衡。就某一具体的生态系统而言,其物种品类越多,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程度就越高,异质性就越强,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出输入的渠道就越密集,补偿功能就越强,同化异化的新陈代谢功能就越健全,即使受到损坏,自我修复也较快,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尊重自然的有序,即尊重自然的内在客观法则,做到明自然之理、循自然之道。自然界原本是完整、稳定和有序的,但这种原本的东西又是脆弱的,人类活动应当限制对其的消极作用,使其不被破坏,否则必然会产生不利于人类的严重后果。
自然的完整、稳定和有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保障,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另一种康德意义上的“绝对命令”。这种“绝对命令”要求我们在行为取向上坚持两条原则。其一,不破坏自然的完整、稳定和有序,因而一些行为是被禁止的,诸如盲目开发、随意排放等。其二,促进自然的完整、稳定和有序,因而一些行为应当被倡导,诸如植树造林,为野生动物基金捐资等。我们必须学会自然之道和生命之道,重新研习自然的法则和律令,站在维护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和谐共存。
三
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旨在塑造一种具有生态内涵的新型人格,即生态化人格。所谓生态化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作为生态文明主体的“生态人”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
生态化人格指向一种全新的人格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持感激之心。真正懂得人类的诞生是自然进化之功,人类的发展是自然供养的结果。不仅人的肉体生命的维持需要依赖自然界,人的精神上的发育和成长同样需要自然界的启导。二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持忏悔之心。真正懂得人类为了自身需要和利益常常忽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限度,进行无限索取,使自然伤痕累累。三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持敬畏之心。生态危机使人懂得自然规律必须遵循,对自然规律和意志的蔑视必定招致自然的报复。四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持谦卑之心。真正懂得人类不过是自然进化在很晚的时候方才出现的一个物种,人类的智慧是非常稚嫩的,人类要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五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持珍爱之心。真正懂得自然界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存与发展的源泉,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不但要利用好自然,还要懂得去呵护自然、善待自然,以一种更加淳朴的形式来接纳自我与自然,让自己真正诗意地栖居于大自然之中。
培育生态化人格,离不开环境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教育,环境教育是环境专业教育和非环境专业教育的统一;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的有机统一。它不仅涉及生态环境知识与技能,也涉及关于环境的价值、态度和信念,还注重环境的体验与情感。通过走向自然,去了解环境、理解环境、关心环境和保护环境。环境教育应当是一种贯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全过程的终身教育,这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西方当代著名思想家欧文·拉兹洛曾说:“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类的最大局限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地球的有限,而是人类意志和悟性的局限,阻碍着我们向更好的未来进化。”内心的贪婪决定了我们对自然的贪婪,精神世界的萎缩堆积起畸形化的人格。而生态文明的发展急需人们打造出健康的精神世界,急需人自身的觉悟,包括对自己责任的觉悟。
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强化责任担当,使广大公众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为什么说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道理在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并由此引发出生态危机,人人难辞其咎、人人难逃其害;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并由此而为克服生态危机出力,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如果我们每个人,或大多数的人都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工作和生活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头顶的天空就会更蓝,脚踏的大地就会更绿,江河湖海的水就会更净,我们的国家就会更美丽。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