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与生态化人格

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与生态化人格

摘要: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已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符号,而是现实的因素、活动或过程,是一个国家克服生态危机的文化自觉和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的另辟蹊径,而是在继承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旧文明的一种扬弃,它旨在调整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回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回答何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以往文明形态有何区别,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等问题。为此,本版今天特刊发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以期对生态文明的讨论有所助益。

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已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符号,而是现实的因素、活动或过程,是一个国家克服生态危机的文化自觉和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的另辟蹊径,而是在继承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旧文明的一种扬弃,它旨在调整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作为一种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文化系统均对“和谐”这一概念进行过深刻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和谐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而不同”是指不同的事物经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够形成和谐的状态;“和而不流”则是指追求人际和谐的君子风范,但又不能随波逐流。可以说,在重视多元性、正视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动态整合达致和谐境界,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和谐是指自然界的合规律和合乎理性,进而将其延伸到社会领域,和谐的根本就在于社会的公平正义。西方哲学家认为,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是最大的恶。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和谐这一范畴表现为多样统一的规定,这种多样统一既包含量的差异统一,也包含质的差异统一,表现为度的关系,也就是说,和谐反映了质、量统一的度的关系,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辩证意蕴。

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体系中,和谐所指涉的层面非常广泛。笔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包括四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不能超出生态系统所能够承受的阀限,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而要通过人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修复破损的自然,真正实现生态良好和生活良好并存的格局。二是人与自我的和谐。人的需要或欲望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人的理性,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只有真正达到人的欲望与理性的和解,树立一种生态理性价值观,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失衡,消除消费异化和物质享乐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从社会关系的层面来看,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利益问题,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与一定的利益问题有关。所以,协调和理顺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四是人类世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要扭转全球生态危机,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在利用自然资源和分担生态责任的问题上要体现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补偿,即强调公平地享有地球,把大自然看成当代人共有的家园,共同地承担起保护它的责任和义务。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是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它强调在普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共生和谐。这一核心理念,也决定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可以说,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它的实现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