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价值观如何被塑造(2)

网络时代,价值观如何被塑造(2)

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整个社会的知识和文化传播是等级分布的,芸芸众生只不过是极少数知识和道德精英进行价值观创造的原材料、加工对象和践行者。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天才,也需要长时间地博取世俗功名之后,才拥有创造价值观的资格。但是,在网络时代,大众可以便捷地越过知识和文化等级,直接参与到价值观的创造中。比如,一些网络大V,正迅速成为舆论领袖,掌握了部分话语权。那些言说能力比较弱的网友,则通过群体性谩骂、嘲弄,阻止一些价值观念的传播。比如,某大学校长刚刚开微博,就被奔涌而来的网友骂得不敢说话,关门了事。

言说的便捷性,使芸芸众生的所思所想不再需要代言人,也不需要传统文化生产中的编辑把关,直接进入舆论场。如果各种价值观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的话,那么在网络时代,这种竞争关系之下,价值观的位序正在重新洗牌,一些传统的价值观也不断受到质疑。

通过网络,很多价值观相近的人可以聚合在一起,而且非常便捷。价值观的相近,往往会带来行动的一致性。当一大群人价值观高度雷同时,很容易出现行动一致的情形,尤其是当出现实际利益冲突时,价值观相同很容易转化为具体行动——一些群体性事件,大都可见这种”网上发动,线下行动“的模式。

由于大众参与,一般公众无法辨识一些比较复杂的价值观问题,于是,给论敌贴上“标签”成为一种划分敌我的重要办法,最常用的标签有五毛、西奴、汉奸等。双方几乎不可能坐下来讨论问题,双方也不觉得有坐下来讨论问题的必要。而“丑化”则是另一种手段,其主要是诉诸于道德情感方面的负面评价,通常包括造谣污蔑——很多标签里面,已经包含了造谣污蔑的成分。

当理性客观的讨论不能进行时,口号成为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精神动员,口号本身拒斥任何商量的余地。网络上的口号很多,论战中,可以看到各派之间热闹的“语录仗”。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价值观的跟从者,价值观尽管多元,但毕竟有限,不可能有无限多样的价值观。因此,可供大众选择的价值观并不多。这种情况下,价值观的归属其实很让公众焦虑,对在意价值选择的人来说,不选择往往意味着存在感的缺失,就有一种被抛弃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