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历史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构建循序渐进的长效践行机制,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实生活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舆论引导、生活感知和实践养成,构建认同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通过文化熏陶、社会耕植以及良法善策,构建濡化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统筹协调、全员行动和整体推进,构建协同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共识—共鸣—共行:构建循序渐进的认同机制
“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是社会成员实现从思想到行为转变的关键因素。认同的本质内涵在于将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内化为精神生活,进而在世俗生活领域形成心理共鸣和行为共识,是人们对于特定文化系统的情感归属和群体认同。
以价值观为核心考量标准的文化认同,是深植在历史与文明根基之中的基础性认同,其以价值观的凝聚力和说服力为基础,呈现内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立足于“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土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培养文化感情和基本文化认知入手,循序渐进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以实现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一方面,以文化自觉为“突破点”,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构建以文化价值为先导、蕴含文化关怀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以文化自觉为“关节点”,在对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的基础上,形成支配社会成员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在多元文化场域中沿着“共识—共鸣—共行”的路径,在理智上达成共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志上达成共同追求的文化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体系”转变为“认同体系”,最后升华为“信仰体系”,关键在于必须直面发展中的问题,从社会成员潜在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持续不断的引导,增强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通过日常强化养成,生活感知领悟,再通过终身感悟、渐进展开的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真正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
个体—群体—共同体:构建循序渐进的濡化机制
濡化是一种有意无意的学习过程,其核心是将社会群体的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通过文化传承形成所属群体的“原初的信仰”。从社会整体来看,文化濡化是一个既自我复制又有着内在逻辑发展的“活的整体”,其对个人习惯的塑造、对群体习俗的维系、对社会制度的自觉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内生性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