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综合观念体系,包含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国家价值,其践行过程也要依托于“个体价值行为—群体价值取向—共同体价值目标”来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集聚社会正能量的黏合过程,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体层面彰显的价值准则入手,立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目标,这一“个体—群体—共同体”的践行路径,使公民个体的奋进力、社会群体的凝聚力、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得以在不同领域展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春风化雨地在人们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综合性养成过程,是借助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来实现转化的。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由于客观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差异,不同的社会群体呈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认知。如何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关键所在。从社会濡化角度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立足中国社会传统,从个人价值入手,找准情感的共鸣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和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是润物无声构建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局面的可行路径。
微观—宏观—系统观:构建循序渐进的协同机制
协同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形成合力产生高于并超越各要素自身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在教育传播的各环节形成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日常价值观和生活实践,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必须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微观抓起,在理念上以“落细落小落实”为切入点,从细微做起,努力做到“以小见大”,注重实效;在载体上注重“微博微信微时代”的微环境营造,加强正面引导,形成“微合力”;在方法上以软性渗透替代直接灌输,以平等对话代替居高临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基于此,从微观到宏观,解决好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对接,生活世界与理性思维对接,问题意识与价值取向对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微观到宏观不难发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整体协同、统筹兼顾。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落实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人人参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践行工作的全过程,善始善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实践和内在思辨结合起来,在体验中升华。总体上说,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协同机制,就是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引导社会成员的理解、感悟;通过社会个体内在的思辨和选择活动,探讨其内化机理,使价值观沉淀固化,内化于心;通过准确把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辩证关系,促进社会凝聚成有序的整体。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需要在坚持历史性和现实性、主导性和多样性、个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过程中融教于导、寓理于引,通过见微识远、循序渐进,推动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成为全社会共同价值认知和行为准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