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5日北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作为导师代表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朱善璐书记、林建华校长、各位学长、毕业生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很荣幸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作为导师代表讲话。每年的毕业季,都是燕园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正如同学们在开幕的短片里所表达的,即将离开校园,每个同学心里都有许多不舍。北大之于每个北大人,不仅仅是有幸在未名湖畔徜徉,或是与仰慕已久的大师有过近距离的接触,抑或是结识了一帮无话不说的死党朋友,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与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大学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像北大一样,影响和造就一个国家百年的命运!这是北大人的骄傲,也是北大人前行的动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极端贫困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中上收入水平的国家;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使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下降,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经济总量也定将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即恢复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占世界的份额。但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人均收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90%,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人均收入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我国的科技实力也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取得这些成就,不是照搬西方教科书的结果。我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混合经济的转型,但没有采纳苏东式的休克疗法,而是采纳了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在西方学者眼里,中国的制度是不完备的,以他们构造的各种常规治理指标来衡量,中国绝对属于治理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因而,他们要么惊呼发现了一个“中国之谜”——即为什么一个治理水平如此之差的国家,能够保持如此之高的增长速度? ——要么就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即将撞上长城,甚至发生崩溃。这都源于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国。但是,世界不理解中国,并不能完全怪罪于西方学者的偏见,静心自省,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学者也许没有能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把中国的故事讲清楚。
对于学者来说,“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就是学术语言。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我个人认为,当代中国学者、特别是人文、社科学者最激动人心的任务,是用自己学科的语言,讲清楚中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来讲;今天,我只从一个方面,即文化传统及其在当代的表现,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研究心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