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三个有利于”是国企改革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三个有利于”是国企改革的科学指南

近日,习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国有企业时,一再强调: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对国有企业要有制度自信,深化国企改革要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去改;要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等等。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是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候,在深化国企改革顶层设计陆续出台的关键时候,在社会期盼与忧虑交集的关键时候,把准方向、指点迷津,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总书记明确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这“三个有利于”,具体体现了“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国企改革总目标,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目标指向、工作依据和检验标准。

首先,从总体上理解,“三个有利于”揭示了国企改革与国有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基础和主导力量,而国有经济的实力,关键在实体经济;抓好实体经济,关键靠搞好国有企业。所以改革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深化国企改革,直接目的是“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从而达到“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总目的。这正是“三个有利于”,每个都以国有经济总体为着眼点的原因。但千万不能把国有经济加强、国有资本增值,与搞好国企、抓好实体经济割裂开来,如果加强国有经济的立足点放在国资运作上,而不是放在搞好国企上,那就偏了原意,丢了根基。

其次,“三个有利于”分别指出了国企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标准

“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这是国企改革的效益要求,是国企“做大做强做优”最起码的标志,也是国有经济得以壮大加强的基础。“保值”,要求资本存量不流失和价值不贬值;“增值”,要求资本在既定价值不变的存量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增量。其检验的基本指标,应是通过国企改革,按照既定价值而不是虚增价值计算,国有资本的绝对量比改革前相比,价值存量不减、增量提升、存量与增量之和的总量指标有明显增大。如果连这一点都达不到,改革就没有说服力。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和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国企的经营效益水平决定国资的保值增值水平,进而决定其财政贡献水平。正因为这样,国企改革必须把功夫下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上,既强化规范约束、防范资产流失,又增强经营活力,提高效益和效率;同时,要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出发,考虑国有经济功能定位与布局调整,绝不能让国企退出效益好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只干“赔本买卖”,相反,应要求国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增强活力,实现资产运营优质高效和保值增值。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