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身
立德为本。古人把立德作为从政为官之本。《论语·为政》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说,有德性的官员,百姓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戴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是这个道理。
志存高远。古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注重信念与志向,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造福苍生百姓,天下安宁太平是他们心目中的最高追求。
大公无私。《礼记·礼运》中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魏晋思想家傅玄有言:“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正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人格魅力。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赴宴时,斟酒侍卫误将醋壶当酒壶。任迪简素闻军使李景略治军严苛,部下稍有过失即遭重罚。因此,他虽尝出是醋,仍咬牙尽饮,以致吐血而归。任迪简以宽厚仁恕、体恤部下的人格魅力日益受到官兵爱戴。邓小平同志曾讲: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
关于用权
用权为民。《管子·牧民》中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中国古代以勤政为民作为考核和衡量官员贤能与否的重要标准。
为民请命。当官就应当心系百姓,敢于为群众仗义执言,善于为他们办事服务。清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县“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发生后,身为刑部微官的王书瑞一边面对的是位高权重的浙江巡抚,一边是申冤无路的小民。他察知此案确有冤情,毅然决然,上疏朝廷,为民请命,终使案情大白,洗清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屈。
秉公循法。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史记·循吏列传》开篇即言:“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为官从政知法、懂法、敬法、守法,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知人善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关键在知人。领导干部对待人才要有一种求贤若渴的态度,用一贤者则群贤毕至;使用人才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任适其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