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历史智慧 践行“三严三实”(3)

借鉴历史智慧 践行“三严三实”(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可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同样,汲取古人经验,借鉴历史智慧,有益于我们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关于律己

清心洁行。古人云:“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北宋官员赵概就善于“洗心”。他在案头放一个瓶子,以及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心洁净了,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反躬自省。《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不断自省自励,才能明白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能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经常自省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知止有度。《清野史大观》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一下属知其爱好后,献上宋拓名帖一帧,但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冯志圻知道,个人爱好是一匹欲望烈马,必须时刻勒紧缰绳,才不致野马脱缰、横冲直撞。一些领导干部就是因为不知“止”,乱伸手,而逐步走向贪污腐败的悬崖。

清廉节俭。唐李商隐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清代乾隆年间,“江南第一清官”江苏巡抚张伯行上任伊始,就颁发《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正是因为严格约束,不断自律,他才获得了百姓的崇敬和爱戴。

交往有道。《论语》讲的“亲君子、远小人”,告诉每一位领导干部,要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特别对那些套近乎、拉关系、送好处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不为所动、不为所用。

关于谋事

审时度势。治国理政要抓要害、抓瓶颈,才能达到政通人和,天下归心的目的。《吕氏春秋》卷十七慎势中云:“势等则不能相并,治乱齐则不能相正,故小大、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为政者要善于分析形势,把握全局,梳理清楚大事与小事、重事与轻事、急事与缓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

权衡利弊。清代《居官日省录》讲:“居官行政……以义利为权衡,方能类万物之情,成天下之务。”为官一方懂得权衡利弊,才能驾驭纷繁复杂的局面。凡事要看是否于国有益、于民有益,不能坐井观天,只从一己私利或局部利益考虑。

能谋善断。既长于思考、谋划,又能把握时机,做出决断,才能够在工作中化解难题,打开局面。宋皇祐年间,江浙遭遇大灾,道有饿殍、饥民满路。杭州知州范仲淹没有简单地采取开设粥棚救济难民的办法,而以“赛龙舟、修寺庙、兴土木”三策应对,取得了“里巷康衢,垂髫怡然”的良好效果。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拿出合适的办法,并果断推行,是领导干部谋事水平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