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新思路(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新思路(3)

务必精准 务求实效

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地方代表委员时就扶贫开发问题谈到,“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时指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6月18日,他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他强调,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厘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这是向全国全世界立下的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军令状。

精准,就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见效管用,通过对贫困的“精准制导、定点清除”,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可以把宝贵的扶贫资金和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

扶贫开发也是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就包括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这样就可以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避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按照习近平的话说,就是“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从今年起,一项举世罕见、规模浩大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近1亿扶贫对象、12万个贫困村将逐步建立起“专属档案”。这就是精准所在、靶心所向。

当然,新时期还要新思路,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扶贫的经验和模式,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在政府层面,还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比如,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建立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革考核机制。

在市场层面,要融开发于扶贫之中,融扶志于扶贫之中,使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大力提倡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低保的转移支付力度,在贫困地区将低保和扶贫政策相衔接;要完善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发展小城镇,对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还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在社会层面,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重点是整合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广泛动员公民个人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也可以构建社会扶贫服务平台,邀请社会影响大、公信力强、与扶贫关联度高的基金会,结合精准扶贫,设计公募项目,投入到扶贫事业中来。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中国人走过了“解决温饱”,现在正迈向全面小康,中国人民与贫困的战斗到了“决战”之时。渴望脱贫致富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只要激发起了这个动力,就一定能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