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应注意目的句的使用规范

公文写作应注意目的句的使用规范

核心提示:目的式介词结构和根据式介词结构“根据(依据)……”经常同时使用。无论单独使用一种介词结构还是连用两种介词结构,也无论表述的文字多长,结构式多么复杂,它都不是完整句子,在其所处的语句中充当前置状语。连词“……以(以便、以期、以免等)”联结的目的复句,前后分句体现的是目的关系。

“目的句”,顾名思义是表达某种目的的句子,除个别的出现“目的”类词的直白目的句(如“以……为目的”的定语目的句、“目的是……”“旨在……”等主谓目的句)而外,主要有“状语目的句”和“目的复句”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值得重点研究。根据词语性质,状语目的句可称作“介词结构目的句”“介词短语目的句”“介词词组目的句”等。因状语目的句以“前置状语目的句”居多,故目的复句常相对称作“后置目的句”。鉴于公文中的目的句大量使用,且存在诸多错讹,因此有必要明确其一般形式、基本特征和主要功用,更有必要探寻写作规律,注意在实践中把握使用规范。

一、公文中目的句的一般形式、基本特征和主要功用

(一)公文中目的句的一般形式

状语目的句的一般形式为“为(为了)……”(此省略号中含介词结构后面的中心句)。其中的介词结构是表示目的的介词“为(为了)”同短语(单句)或复句组成的词语结构。例如:“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现提出以下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

目的复句的一般形式为“……以(以便、以期、以免、免得等)”。例如:“对整治后的挡土墙和山体将结合实际情况绘制墙画或垂直绿化,以达到美化市容环境的目的。”“下级机关应根据出现的新问题和突发情况(事故、灾害等)向上级机关快速反映,以便上级机关及时作出应对性的决策。”“也有的把呈转性报告专门称作‘请示报告’,以期使‘请示报告’在理论上合法化。”“当‘以上’和‘以下’连用时,则须作出明确交代,以免丢掉或重复本数。”

(二)公文中目的句的基本特征

1.标志性用词的特征

状语目的句标志性的用词“为(为了)”系介词。目的复句标志性的用词“以(以便、以期、以免、免得等)”系连词;有时用“‘以’+ 动词”的形式,如“以便于”“以避免”“以免除”等。

2.句子结构上的特征

状语目的句可具体表述为:介词“为(为了)”+短语(单句)或复句 + 中心句(多为述宾结构)。其中“介词‘为(为了)’+短语(单句)或复句”的组合,为目的句中的介词结构。目的句中的介词结构不能单独成句,同后面的中心句组合才构成完整的句子。如前述的国务院令第650号和国发〔2014〕25号文件用例。目的复句可具体表述为:单句或复句 + 连词“以(以便、以期、以免、免得等)” + 单句或复句(多为单句)。如:“报告中不能写请示事项,但请示中可以反映情况,陈述意见,说明理由,以便于上级处理。”

3.语法功能上的特征

状语目的句中的介词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如简明的单句形式“我们要为实现公文的规范化而努力”,其中的“为实现公文的规范化”系句中状语成分。目的式介词结构和根据式介词结构“根据(依据)……”经常同时使用。无论单独使用一种介词结构还是连用两种介词结构,也无论表述的文字多长,结构式多么复杂,它都不是完整句子,在其所处的语句中充当前置状语。连词“……以(以便、以期、以免等)”联结的目的复句,前后分句体现的是目的关系。

4.模式性的位置特征

公文中的目的复句,可根据表达需要随时使用,没有固定的位置。而状语目的句(包括目的和依据连用的句式),多用于公文开头,具有较强的模式性。有的开头直接使用这种句式,有的概述情况或问题(提出事实依据)后使用。例如:“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多发频发,对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构成严重威胁。为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4〕26号)。除公文开头外,正文主体部分和结尾根据需要有时也用“为(为了)……”句式。例如:“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我们将采取两项重大措施……”(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公文结尾的目的句中的介词结构多为句中状语,见下面举例。

(三)公文中目的句的主要功用

1.凸显目的主旨

公文中的目的句,或企求达到,或企求避免。企求达到的,标志性的用词多为“为(为了)”或“以(以便、以期等)”;企求避免的,主要标志性的用词为“以免(免得)”。如前面举过的例子。

2.体现某种意图

公文中的目的句,常用于奖惩、激励、号召、展望。如“为表彰先进……,特授予……”“为教育本人……,特决定……”“……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出贡献”等等。用于号召展望的目的句多在公文结尾,如:“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