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 开拓正风肃纪新局面
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够深入,部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依然突出,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落实“两个责任”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度自上而下梯度递减……
调查报告中不光有较高的满意度,还有群众一针见血指出的问题,问题呈现出顽固性、变异性特征,甚至有一些还披上了“隐身衣”——变相发放福利奖金,公款吃喝从高档餐馆向机关企业内部食堂、私人会所转移,等等。河南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曹珺告诉记者,今年4月该省就通报过两起关于党员干部长期租用个人车辆、借用下级单位车辆躲避检查而被处分的案例。
调查结果出来以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河南省纪委展开更全面的部署落实——
压实“纪在法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源头治理、防患未然,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真正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
夯实主体责任。按照省委“主体责任落实年”工作要求,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等,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细化工作措施,适时组织开展专项巡察、督导检查,严格追责问责,层层传导压力,进而强化党委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纪委职责定位,做好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对履职不到位的严肃问责。
抓实作风建设。聚焦突出问题,紧盯“四风”问题新形式、新动向。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在重要时间节点释放从严信号,在抓明察暗访、抓时间节点、抓专项治理、抓案件查办、抓通报曝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
查处基层腐败。开展专项治理,着重解决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生冷硬推、吃拿卡要、与民争利问题,基层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虚报冒领、贪污侵占问题,窗口行业和领域违规收费和收红包、购物卡问题,严肃查处“小官巨贪”等基层腐败问题,集中查办一批案件,以正风肃纪、惩治腐败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群众满意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动力,群众的不满意也能转化为推动工作开展的助力。”曹珺语气坚决。
广集民意 构建作风监督新模式
“一些不正之风依然猖獗,归根结底还是侥幸心理作祟,只有把作风建设的评判权和监督权交到群众手中,才能时刻将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让违纪违规行为无所遁形。”河南省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胡云生表示。
上述调查问卷就显示出该省纪检监察机关依靠群众的决心和力度。记者看到,调查问题设计细致,有点有面,折射民意:
“您认为当前当地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方面哪些问题最突出?”——62.0%的受访者认为是“不作为、慢作为”,50.3%认为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36.9%认为是“吃拿卡要”问题;“您认为当地哪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非常突出?”——44.9%的受访者选择基层党员干部在土地征收流转、“三资”管理、惠农补贴、扶贫救济、低保医保、旧村改造资金管理使用方面以权谋私、虚报冒领、贪污侵占问题……
像这样的调查在河南不是第一次。今年4月,该省对2014年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进行了第一次系统调查,随后,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进和工作部署,收效良好。
同时,为了加大群众监督的力度和有效程度,该省还使出了另外一个“杀手锏”。
7月1日,河南省纪委监察厅官方网站首页开通“党风政风监督举报曝光专区”,专门受理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党风政风方面突出问题的举报,加大通报曝光力度。群众通过编辑文字、上传附件等形式,就可举报并查询受理情况。
“这下党员干部是不是用权为民,咱老百姓也有实打实的监督权了。”郑州市一位群众接受采访时表示。
“正风肃纪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群众权益得到了维护,就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党风廉政建设中来。群策群力,才能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地基,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孙运锋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