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离你有多近】拨亮教育这盏希望之灯

【“四个全面”离你有多近】拨亮教育这盏希望之灯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四个全面”既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也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形象地阐明“四个全面”的现实意义,《新华网评》策划推出系列评论——“‘四个全面’离你有多近”,请网友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谈“四个全面”如何切实影响我们的生产与生活。

“‘四个全面’离你有多近”系列评论之二

拨亮教育这盏希望之灯

杨朝清

近期,笔者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多名学生一起,在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开展田野调查。在和退休乡村教师郑从本座谈交流的过程中,郑老师一句“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颗心只能用在一个地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位40多年如一日关注乡村教育的师者,用心血点亮了侗家山寨的“庠序灯光”。

正是有了像郑从本一样的乡村教师的坚守,乡土文明的命脉才得以延续。丰盈农村教育的内核,增进均衡教育的希望,离不开教育从业者的精耕细作。在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的当下,用改革释放教育领域的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流动。

长期以来,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公众“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期待。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起点,而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不论是考评体系不够健全、不够合理,还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教育资源上的失衡,抑或招生考试领域的暗箱操作、藏污纳垢,都严重地损伤了教育公平,损伤了老百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笔者通过高考这一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了“跃农门”,成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然而,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今天,“知识改变命运”的显示度下降、周期性变长,利益固化、阶层封闭,让一些年轻人产生了一种“知识无力感”。只有拔亮教育这盏希望之灯,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才会多一些光亮和温暖。

不论是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还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抑或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在一个创新和改革紧密相连的时代里,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 触动利益集团的“奶酪”,是“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受教育权利地势的低洼不平,不可避免会引发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价值判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带来新的红利,让教育公平更好地惠及老百姓, 才能提升公众的幸福指数。消解“入园难”、“择校难”,规范自主招生和高考加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教育既关乎民生,也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唯有坚持不懈的改革,方能使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更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意义的本质要求。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