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他们找到新的信仰

在这里,他们找到新的信仰

 

时隔七十余载,一部片长21分49秒、名为《延安之旅》的黑白无声纪录片,经过国内档案工作者多方努力,回到了自己的诞生地,向人们展示了1938年的延安风貌。片中毛泽东走出窑洞的影像、抗日军政大学女生合唱的场面则是目前所知最早期的视频资料之一,极为珍贵。

拍摄该片的是瑞士记者沃尔特·博斯哈德,1938年,这位欧洲记者首次来到延安,通过采访后他得出结论:延安,这座相对封闭和偏远的小城,正是中国抗战的希望和进步青年人向往的圣地。

(一)

冰雪消融的崎岖山路上,满载货物的军用卡车在泥泞中颠簸。一不小心,汽轮便陷入泥泞,动弹不得,车上的人不得不下车,找来人力畜力帮助拉动汽车。汽车发动之后,车后的人赶忙拿起木槌敲打车轮,防止轮上粘着的泥土阻碍前行,并在轮胎后边放置木块,防止车轮倒溜。车队几乎是一寸一寸地向前挪动。

在上海市档案馆常设展陈中,大屏幕不断地播放着这些场景,它们来自一段黑白无声纪录片:一位欧洲记者首次延安之行拍摄的《延安之旅》。

1938年初,博斯哈德来到武汉,在史沫特莱的帮助下,见到周恩来,明确表达希望到延安采访的意愿。周恩来把此任务交给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在林伯渠的安排下,博斯哈德与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阿·斯蒂尔一起,随八路军运输物资的车队前往延安,沿途经过三原、宜君、洛川、鄜县、甘泉等集镇,车队整整走了六天。

与众所周知的斯诺等美国记者相比,博斯哈德的名气并不大。不过,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字记者,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这给当时的新闻报道吹来了一阵新风。

后来,博斯哈德还在瑞士《新苏黎世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了中国红色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情况,包括日本侵华战争的近况,并探究日军侵华战争的本质、发展演变的趋势。他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描述延安是“下一代人心目中的麦加圣城”。

凭借这些精彩的报道,博斯哈德赢得全球瞩目。在中国的采访报道结束后,他前往中东继续记者生涯。1953年,博斯哈德在韩国发生了一次意外,不得不接受复杂的髋部骨折手术,从而结束了记者生涯。1975年11月18日,刚刚过完83岁生日不久,博斯哈德在西班牙的托雷莫里诺斯逝世。他的侄子将其留存下来的珍贵档案,捐献给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档案馆。

2011年4月,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和地区档案馆处执委会会议暨“绿色档案建筑”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参会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档案馆副馆长丹尼尔,特地找到上海市档案局(馆)长朱纪华,赠送了这段视频。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片中涉及的人物众多,许多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无从知晓。为了发掘、抢救其中蕴含的珍贵档案信息,2013年12月,上海市档案局(馆)调集研究力量对纪录片中的人物和场景进行考证。

经张颖、王丹一、于蓝、孟于、李源等亲历延安岁月的九旬老人倾情回忆,在章百家、滕久明、石晓华、胡木英、李再延、金戈、袁冬林、冯延曦、孙晓林、李海文、张华川、王晓建、牛兴华等延安儿女及专家学者的热心帮助下,结合此前收集到的博斯哈德延安之行手稿照片等相关档案,视频中的诸多细节得到核实。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