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严三实”精神确保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公信力(2)

以“三严三实”精神确保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公信力(2)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审核工作侧记

摘要:中国记协主席、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田聪明在7月14日与审核委员会全体委员座谈时一再强调,要按照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的要求,让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更加严起来、实起来,捍卫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评选工作环境。

严谨公正:评出好作品才能增强凝聚力

“这段话一‘逗’到底,句子没有分层。”

“‘攻坚破难’是生造词语,应为‘攻坚克难’。”

“网页专题首页有数处标题漏字。”

“在新首钢现场的广播节目,没有现场音响,很让人怀疑。”

“刚刚还在下雪,现在画面怎么绿油油的了?”

“片中没有对年仅2岁身患耳疾的小男孩进行隐私保护。”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审核委员是何等“吹毛求疵”!

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刘小峥坦言自己深受鼓舞,他颇为激动地对记者说:“作为一个普通编辑记者,以前觉得中国新闻奖高居庙堂之上。现在,中国记协邀请了一些不担任行政职务的编辑记者参加审核,这就是走群众路线,是对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莫大鼓舞。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马虎。”

审核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表示:“审核委员会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替定评委员们阅读作品,对每一件作品的决断都要非常慎重,撤销意见要能‘打中要害’。”

正是出于对参评作品、推荐报送单位、作者本人负责的公心,委员们全情投入到审核工作中。

7月15日晚的例行组长会上,一份图表分析报告引发了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原来,为了确定某电视直播作品是否符合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采用音像资料时长不超过整个作品时长的1/3”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广播电视系主任高贵武等第10组的三位委员,详细统计了该作品中新闻核心现场、外围现场以及演播室口播、访谈、预录资料等各类信源的时长与占比,并用柱状图、饼状图做了形象直观的定量分析。

120分钟的作品,一秒一秒甚至一帧一帧地精确统计,委员们忙完已是凌晨1点。

“审核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倒逼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连续两年参加审核的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主任马兴宇表示,“评奖也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用好作品增强新闻界的凝聚力。”

任重道远:严与实的好作风必须保持

一支红笔,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份《标点符号用法》和一份《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摆在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张敬民桌上的这几样东西,是每个审核小组的“标配”。张敬民形象地把自己比喻为“排雷兵”。

不少委员对记者表示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因为中国记协领导向他们交代得很清楚,审核委员会的责任“绝不只是挑几个错别字而已”,除了文字性差错,更重要的是要审核作品在导向、社会影响和新闻事实、新闻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13个审核小组,每组均由来自教研机构、中央新闻单位和地方新闻单位的委员组成。

“这样的组合给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然高度认可这种审核模式。他认为,审核的过程,既是查找差错的过程,也是业界学界坐在一起研讨新闻工作的过程。

隐性采访的合理性、模式化的表达方式、钓鱼采访的合法性、网络作品过度依赖技术、自荐作品的审核流程、主流媒体是否存在过度策划的问题……几天的采访中,记者经常听到委员们就某一专业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完善评奖机制提出意见建议。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表示,中国新闻奖的审核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活的新闻教材,每年每位审核委员都是一粒“珍贵的种子”,他们本身就会努力推动这些生动案例进高校、进媒体,这将对促进青年新闻工作者打牢专业基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受到全国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与普遍肯定。为了使评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中国记协目前正委托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发量化打分评价系统。这次审核工作会期间,不少审核委员一边忙着各组的审核,一边抽空接受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奖项量化打分评价系统课题组成员的深度访谈,就评价系统的开发使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对于每年不断推出改革创新措施,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说:“中国新闻奖的改革一直在路上,以发掘真相、追求真理为使命的新闻界,只有自身风清气正,才能担负起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明进步的职责。我们要团结、动员全国新闻界共同努力,让中国新闻奖成为在国际上更加具有品牌美誉度和权威性、公信力的奖项!”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