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诚认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尚未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报考人数持续下滑,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专业标准化建设有待深化;职业教育的多头管理体制下,办学效益低下现象凸显。
“我国职业教育内部最大的问题是质量问题,外部最大的问题是得不到社会认可。”赵志群认为,管理者与一线技术工人的待遇差别太大是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认可的主要原因。但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发达程度和实体经济发展潜力。这也是为何德国和瑞士等制造强国即使在极高的人工成本条件下也能保持强大的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借鉴学徒中心机制培养模式
学者们认为,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避免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发展战略“擦肩而过”,需要更务实地发展职业教育,使其成为中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秘密武器”。
那么,如何做到务实发展职业教育?赵志群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类似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和根植于教育实践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于此,我们需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技术基础;开展职业院校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实践探索;开展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为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奠定方法论和技术基础。”
孙诚则提出,应尽快修订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除此之外,还需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稳定职业教育规模。同时,还需加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监管体系建设。
在采访中,多位学者表示,国外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制”经验值得借鉴。
“近年来,欧盟及国际组织大力推广学徒制培养模式,鼓励各国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孙诚表示,学徒制最大的优势是在真实的产业环境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通用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学徒中心机制,探索建立跨越传统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推动合作式职业教育发展。”赵志群强调。
学者们认为,还要探索建立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推动终身教育发展;鼓励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联合应用研究项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服务。同时,鉴于我国职业教育困难弱势群体生源占到80%以上,因此要建立专项拨款制度,坚持兜底线思维,发展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职业教育。
徐国庆则提出,现代职业教育应关注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要压缩班级规模,改革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改善职教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