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智库研究的2.0时代

迎接智库研究的2.0时代

厘清智库研究中的五种关系

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过程中,我国智库研究还存在模糊地带,需要进一步厘清以下五种关系。

厘清学术型研究与智库型研究的关系。有种观点认为没必要进行学术型研究与智库型研究区分,认为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是智库研究。事实上,二者是有区别的,学术型研究主要研究知识,而智库型研究主要研究问题。智库研究更多地是以知识为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产出政策对策和法律法规等。一项研究成果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就不是智库型研究。对于智库来说,基础研究应该紧紧围绕应用来进行。

厘清智库与非智库的关系。现在,社会上滥用智库概念、乱贴智库标签的现象很普遍。事实上,智库必须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简言之,它应当是一个实体性的研究机构,应包括如下构成要件:有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研究成果,有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有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等。

厘清智库规模与智库影响力的关系。不少人认为智库规模越大越好,其实不然。世界上除了少数知名智库是大智库外,绝大多数的智库规模并不大。决定智库影响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是否具有高质量的成果和特色化的定位,多而不精、全而不强的智库在未来的竞争中将会被淘汰。

厘清智库独立性与政府支持的关系。不少人纠结于智库的独立性与政府资金支持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获取政府资金支持必然导致智库丧失独立性。事实上,智库的独立性与政府支持之间并非对立,关键是智库要保持观点的科学性与独立性。实际上,世界上许多智库都是体制内智库,如欧盟国家智库,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厘清智库研究人员的高学历与智库高能力的关系。有人认为,智库研究人员的学历越高越好,博士比重越大越好。事实上,实践性、多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是智库研究活动的最大特点。国际优秀智库都是由高学历的学者与来自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人员混合组成的,并且后者占了较大比重。因此,我国地方智库在人才引进上要打破学历偏见,注重引进实践经验型人才来优化智库人才结构。

认清智库研究中的两大现实

虽然我国智库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从总体上看,党政智库疲于应付,社科智库大而不强,党校智库重教轻研,高校智库曲高和寡,社会智库有心无力,科技智库尚待培育。

在人才队伍上,当前智库研究存在“六多六少”:搞理论研究的多,搞对策研究的少;写学术专著的多,写研究报告的少;关注策略的多,关注战略的少;会写的多,会说的少;学术专家多,智库管家少;学术人才多,智库人物少。

在具体工作中,当前智库研究存在“七多七少”:浅尝辄止的多,深入研究的少;追逐热门的多,独树一帜的少;发现问题的多,破解问题的少;文字描述的多,量化分析的少;依据二手资料的多,直接深入调研的少;经验性的研究多,规范性的研究少;阐释性成果多,引领性成果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