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微观市场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不足。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政府“有形之手”主导资源配置,市场价格被扭曲,地方政府主导市场投融资,行政性垄断妨碍公平竞争,影响微观主体的合理预期,使其产生政策依赖。
4.科技体制行政化特征明显。一是科技资源配置行政化。科研机构在省市两级按行政体系设置,立项管理和成果评价一般采取行政化的办法,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还未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未能根本解决。二是科技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三是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行政化,大学专业设置仍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难以充分反映市场需求。
三、加快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对策建议
1.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边界,真正在重大改革问题上实现新突破。谋划好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改革任务,抓紧制定具体细化、务实管用、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案。
2.推动产业结构走向优化,真正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加减法。一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拉动作用。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为突破口,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棚户区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三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继续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四是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加大重大项目、重要载体向中西部地区布局的密度。建立东中西合作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产业、科技和人才在地区间的转移,拓宽合作领域,为我国中西部发展形成内生动力提供强力支撑。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真正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深化教育培训改革。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打破“课题制”包打天下的局面,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
4.打造政府主导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要素有序流动,真正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重点围绕企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改革外商投资模式、外贸经济体制、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重要契机,加大政策拓展力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水平。
(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