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方法 切合实际 主动适应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还要对路,并要有所作为。
7月2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正是在一年前召开的那次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而这一次,经济新常态仍是他讲话中的重点,但更加强调这种适应要主动为之。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狠抓工作落实。”习近平指出。
如何才能“主动适应”?在会上,他给出了几点说明:一是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加强政策落实;二是继续推进改革,勇于“破”、善于“立”;三是守住风险底线;四是加强民生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网。
这种“主动适应”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也应是符合各地工作实际的。
1月29日至31日,俞正声到河北省调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俞正声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3月25日至27日,俞正声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调研。他在指导当地工作时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就业为中心来谋划发展思路,着力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积极引领 寻求突破 探索新举措
对于如何引领经济新常态,中央高层寄望各地积极探索,从实践中获取新经验。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浙江省调研时表示,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
“改革”,是习近平给出的制胜法宝。“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他要求,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希望吉林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寻求新突破,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积聚新动能。”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吉林省调研期间提出。
可探索的方面很多,创新金融手段、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即是其一。
4月17日,李克强来到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着重谈及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他说,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金融调控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有新举措。
“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有效,加大定向调控和结构性改革力度,在搭配组合运用好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根据需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在座谈会上,李克强指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