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怎样“提质增效”

经济“新常态”下怎样“提质增效”

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核心任务。为此,应深刻认识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内涵,加快落实相关改革举措,着力解决影响经济提质增效的各种制约因素;真正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加减法,促进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打破“课题制”包打天下的局面,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重点围绕企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积极探索改革外商投资模式、外贸经济体制、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发展必须讲质量和效益,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核心任务。

一、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内涵

1.从增长动力看,提质增效意味着动力转换。一是需求拉动出现新变化。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逐渐成为主流;投资需求在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外部需求总体疲软。二是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三是资源配置动力内生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仅来自资源要素在部门间、地区间的转移,更多来自部门内、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2.从经济结构看,提质增效意味着结构优化。一是产业组织出现新特征。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日益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二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三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3.从发展的可持续性看,提质增效意味着包容性发展。一是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在产业内部通过竞争、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企业,经济整体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是收入分配格局优化,居民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能够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有效化解各类风险。经济增速下调暴露出的各类风险,如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等,能够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既减轻一次性风险冲击力度,又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威胁。

4.从制度环境看,提质增效需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是由政府主导型经济转为市场主导型经济。二是形成“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的经济治理模式。三是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关系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实现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