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美国经济学者萨默斯等预测,今后10至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显著放缓,到2023至2033年将下降至3%略强。会这样吗?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最有可能划出一条什么样的轨迹?
张宇燕:萨默斯那篇文章我认真读过,但有些影响中国长期增长的要素他要么未提及,要么低估了。
中国经济在很长时期内可望保持中高速增长,很多专家都作过严谨的研究论述。在此我想着重强调的是中国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是中国维持长期中高速增长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三分之一个世纪时间里,与经济高增长相伴的是因改革开放而得到释放和拓展的市场规模。原来无法进入市场交换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可以交换了,曾经无法买卖的住房可以买卖了,未来收益权市场即股市也健全起来了。我们知道,市场规模大意味着分工与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空间或可能性大,意味着收益递增的可能性,而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收益递增又是技术进步、进而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条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市场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现行的一些束缚市场发挥应有功能的规章条例,一方面可以被用来说明中国长期增长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完全可以被看作是支撑中国长期增长的基础之一,因为障碍的扫除带来的通常是能量和速度的更大释放。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还应包括对外进一步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分工,发挥自身绝对和比较优势,同样构成了中国保持长期中高速增长的一个源泉。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也应该放到这个层面来理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