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针

“四个全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教训、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形成的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时期的运用与发展,是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而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四个全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言,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自近代以来,实现人民解放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一直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孜孜以求,走过了非同寻常的历程。中国共产党肩负人民的重托,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经过艰苦奋斗,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第一大历史任务。随后,党又带领中国人民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继续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先后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提出把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作为第三步的目标。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范畴。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打下的坚实基础上,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又分为两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继续扩展丰富小康社会内涵,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夙愿,使之成为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历史性的一致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战略层面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国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那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一场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有之路。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中国最大的实际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实国情决定了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要要求就是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遇到的挑战也更严峻。持续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法宝,经济建设仍然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面临的矛盾也很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破除发展的体制障碍,除了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失时机深化改革,首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从而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布局形成合力,协同推进,为继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和激发经济社会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全面深化改革规定了根本方向,那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各方面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的,也决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首先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制度,改革和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为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律是治国的重器,“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托。从历史经验来看,治理国家有两种方式,一是人治,另一个是法治。要实现法律不因人的变化而变化,必须摒弃人治,实施法治,一个成熟健全的社会制度必须依靠法律,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弱则国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人类从古代文明进入到现代文明,从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法治,文明人之所以区别于野蛮人,就在于文明人以理性和平的方式处理问题,解决社会矛盾,而法治是文明社会最佳的途径选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法治的现代化,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有机统一。十八大把依法治国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在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公民的法治观念显著增强,司法体制也更加完善,这些成就是我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在21世纪的新阶段中,既有有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有国内外不利的严峻挑战。当前,我们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严重,经济社会矛盾风险更加突出,人们法治理念的普遍觉悟与法治体制机制的不健全、法治管理意识的缺乏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国家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靠发展,要发展就必须适应新常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的规范运行,市场的生态规矩的建立,关键在于市场法治。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净化市场环境生态,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改革实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调整,是利益关系的从新整合,触及的层次深刻,遇到的问题严重,改革的复杂性显著增强,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更加需要以法治的规范性、明确性、程序性等优势来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各界共识,消除各种体制障碍,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因此可以说,法治既是改革的稳定器,又是助推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包含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展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法治上的体现也包含着法治道路、法治理论及法治体系三个方面,三者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着重抓住党和国家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提高其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政者,正也”,引导全社会遵守规范、践行法治。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所系。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的、根本的原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这种能力凝聚人心,调动力量。

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我们党要保持长期的执政地位,始终成为领导人民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的核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不全面从严治党,就不能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就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梦想,就会脱离群众,失去人心,最终丧失执政地位。这是历史经验的重要启示。

全面从严治党,目的就是要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应对四大考验、四大风险的能力。首先从转变作风入手,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随着执政时间的延伸,也潜滋暗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作风建设没有休止,永远在路上。不良作风背后是腐败,腐败必然滋生四风,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贯彻“打虎无禁区,拍蝇无死角”,带根本性的是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反腐倡廉机制,重塑党的政治生态,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从严治党还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所以要永不动摇信仰。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