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理论网: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物质文明的繁荣并不必然带来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二者的协调发展需要科学引导和制度保障。面对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新挑战,必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确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坚实基础。

一、新时代“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相互作用。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和发展动力,而精神文明则承载着社会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需求的变化构成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驱动力。物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人的生存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文化、价值观、信仰和审美的提升。与此同时,精神需求的丰富与深化又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不仅塑造社会价值导向,还能够提升人的创造力和社会凝聚力,使生产力获得更有序、更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内在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推进,确保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精神文明塑造社会价值观,提升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统一,现代化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新时代“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价值。新时代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推进、相互促进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繁荣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物质文明注入了内生动力,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物质文明的提升为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支持,精神文明的进步为物质文明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和精神指引。

二、新时代“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

新时代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新形势下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要求。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两个文明”建设,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借鉴。然而,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演进,以及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两个文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为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基础,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深入剖析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两个文明”高质量协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两个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首先,党的领导确保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机制。历史经验表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保障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根本政治前提,也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关键动力。其次,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撑。第三,在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党始终注重社会伦理体系建设,推动公共道德提升、法治体系完善和公民素养培育,从而奠定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基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新时代“两个文明”发展面临的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二者的协调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依然存在,城乡和区域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社会阶层分化与人口流动的加剧也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形成阻碍。其次,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加速演进,使得西方价值观、消费主义文化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一定冲击,社交媒体的信息碎片化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分化,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性。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倾向,使得部分文化产业过度商业化,进而导致文化产品价值导向弱化,对社会文化生态产生消极影响。与此同时,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传统伦理体系面临重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与公共道德水平的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新时代“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新时代文明协同发展体系。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协同推进、相互促进。要发挥党的思想引领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凝聚社会共识,为文明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同时,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文化治理效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文明建设格局,推动“两个文明”协同发展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升”。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此外,要构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普惠性,确保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升”。

缩小发展差距,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文明交流体系。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分配不均仍然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要通过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精准帮扶等举措,加快弥合发展差距,确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更多人享受现代化进程的文明发展红利。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互鉴。要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组织平台和人文交流机制,深化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与理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世界文明体系的和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王正仙,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万小龙,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