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科学评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和咨询机构,具有明确的公共政策性、公共利益性和非营利性特点,即围绕公共政策,服务公共利益,提供决策咨询。从其功能定位来说,就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围绕上述有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定位和新功能,努力探索构建一批国家级高端智库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体系,积极发挥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具体实践层面上,有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那就是如何科学评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问题。

科学评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明确智库的功能定位和属性,首先要对智库、高校及研究机构、政府这三者之间的边界界定清楚。从全球智库发展来看,智库的基本定位和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智库是沟通大学与政府的桥梁,是连接专业知识与公共政策的纽带。目前,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智库、高校与政府三者的定位和边界有趋向模糊甚至彼此代替的趋势和误解。毫无疑问,高校、科研院所可以从事决策咨询研究并为公共政策提供咨询服务,但是,它们毕竟有其内在的属性和特定的功能。发展高校智库,建设各类智库体系,不等于把高校和科研单位基本的教书育人及其科学研究的属性改变。同时,提倡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和作用,也不等于说智库直接代替政府来制定政策,因为决策咨询服务和制定政策本身不是一回事,制定政策本身比政策咨询的要求更高,需要考虑的依据、条件、因素更为复杂,甚至需要立法等各种程序。我们强调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显然不能把它与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本身等同起来。智库就是指专门为决策者在应对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问题,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思想观点、政策建议的非营利性的公共研究机构。因此,既不能把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简单拷贝过来用于评价智库,也不能用制定政策的标准来评价智库,而需要从智库自身功能定位及其在沟通科研单位与政府的桥梁和媒介作用出发,探索并制定科学的智库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体系应当有一系列综合因素和科学依据,应当有助于引导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沿着自身的特点和轨道健康运行。智库本身的重要功能、多元化的要求、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它的评价指标应当是多维的、动态的,而不是单一的、静止的。因此,科学评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当充分体现如下几方面的重要因素和指标。

评价智库的资政建言和政策影响能力,即智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指标。包括智库研究成果转化为内部专报、建言建议、智库专家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次数及层次、智库专家应邀给决策者授课、直接或间接参政议政的次数及层次、智库专家到政府部门中的任职比例以及智库人员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人员比例,即所谓“旋转门”机制等等。这是评价智库政策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体系。通过考察这些方面的指标,大致可以观察智库的资政建言能力和水平。

智库的学术影响力及其转化能力。智库与一般政策制定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考察其在学术界产生的影响力指标,包括智库人员与学术界合作交流机会,重要的学术报告会、论坛,公开出版学术论文、专著、会议文集等出版物,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转载的论文数量,智库人员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数量及层次等。这是评价智库理论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通过考察这些指标,大致可以了解中国智库的理论水平以及决策咨询的基础、深度和科学性、前瞻性等能力和水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