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四个转变”(2)

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四个转变”(2)

三是着力从强调思想上情感上信仰马克思主义向在行动上行为上坚定践行马克思主义转变。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它毫不掩饰自身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对夺取政权以前的无产阶级的苦难生活充满着同情与关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过去教育人民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一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或多或少地从情感的角度考虑问题。信仰是前提、是基础,没有思想上的信仰,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自觉和坚定。没有感情,就不会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但仅有感情还不够,行动才是目的、是归宿。因此,不能光看口头上对马克思主义说得如何,更多地要看人们在行动上按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做得怎样。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尤其要敢于和善于理直气壮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坚决反对和抵制“西化”“分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任何时候都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是着力由坚持狭义马克思主义向坚持狭义和广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转变。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理论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形成的不同实践阶段、不同国度的理论成果,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今天,我们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狭义和广义的统一,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更突出其广义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最好坚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