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是联合国在2005年首次提出的,其目标是全社会群体能够全方位、有效地享有金融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互联网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普惠金融。高昂的成本是隔离传统金融与中小客户的天然鸿沟,成为普惠金融的最大障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难题。互联网金融基于“微贷技术”降低信贷成本,贷款申请、资金获取以及归还贷款等流程均可在网上完成,利用信息技术减少了人工成本,免除了营业场所的营运成本,极大地降低了综合成本。
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信息对称,助力普惠金融。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掌握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信息,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特征的互联网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最佳选择。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可以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到可记录、可追溯、可验证,能够卓有成效地改善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现象,利用大数据来加快征信体系建设,进而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从而助力普惠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优化了资源配置,推进普惠金融。传统金融模式下资源进行间接配置,资金供需双方不能实现直接交易,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配置违背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原则。互联网金融通过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实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平台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互联网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通过机构的铺设来提高覆盖面,受限于机构铺设的高成本,传统金融机构将主要资源分布于人口、商业集中的地区,难以渗透到经济落后地区,而庞大的乡镇、村庄、农村人口以及城市社区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需求,但一些地区仍处于金融网点布局的空白点,普惠金融市场可谓十分广阔。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扩大了“服务半径”,有效延伸了现代金融服务的触角,有力支撑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发展普惠金融,离不开覆盖城乡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网络及其服务效率。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展开业务,具有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先天优势,与发展普惠金融高度契合。基于互联网各类金融机构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平台等方式向客户提供存贷款,投资,咨询等一系列电子化的金融服务,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理业务免除了排队等候的苦恼,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
互联网金融增加了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出于对利益和风险的考量,传统金融机构为各类业务均设置了高门槛,传统金融机构往往难以全面覆盖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等困难群体,广大困难群体往往因此被拒之门外。被传统金融所忽略的困难群体却正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创新降低了客户准入门槛,为困难群体提供了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个以小搏大的机会,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使金融交易更加民主化、普惠化。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服务门槛,为最广大的的弱势群体服务,满足最广大市场的服务需求,增加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从而实现普惠金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