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藏到了该提高精准度的时刻(2)

对口援藏到了该提高精准度的时刻(2)

“对口援藏如何做到长期富民”

自1994年第三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确立对口援藏机制以来,项目援藏、资金援藏和人才援藏是其最主要的形式。据统计,1994-2010年,对口支援西藏的18个省市和17家中央企业累计建设大型援助项目4393个,资金总规模达到133亿元。1994年到2014年,这二十年间参与援藏工作的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家中央企业先后选派了7批5965名优秀干部人才。这一政策给西藏带来的利益不言而喻,也成为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在20年的发展进程中,这一政策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矛盾问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西藏的长期发展。

援藏干部要消除临时性、随意性的不良心理。长期以来,各对口支援省市并未建立起成熟稳定的人才、干部支援方案、选派机制及管理机制。选派干部往往具有主观性和临时性,将对口支援只作为选拔干部之前的必备锻炼期和观察期,这就会出现支援方选派的支援人员并不符合受援方实际要求的现象,造成支援人员在受援地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效果,造成支援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受援地的发展。另外,因为缺乏对口支援法律制度的规定而出现随意性的干部选拔,这样会让少数不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个人修养和管理水平的干部被选派到支援地开展干部支援工作,而且缺乏对支援干部的监督和约束,稍有管理不慎,甚至会出现贪污腐败行为,让受援地雪上加霜。

援藏项目要适应受援地的实际情况和风俗习惯。西藏是一个农牧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省区,农牧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近80%,农牧民的民生问题十分突出,民生与民心相连,将对口援藏资金和项目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对于稳定民心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实施对口援藏以来,援助方入藏后,多数情况下考察到的是城镇的道路、公共交通、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的落后,而未能充分了解当地的具体需求,在有限的援藏周期内,“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最容易凸显援藏的效果,往往极易受到青睐。即使是民生项目,例如修建学校、医院等,在设计建设中也往往忽视了当地的民族宗教风俗习惯,仅仅将内地经验照搬到西藏,很难融入当地文化和居民生活。

受援地方要摒除“等、靠、要”的态度。自1984年中央实施各省市对口援藏“43项工程”以来,西藏并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式,“输血机制”远远还没有转化为“造血机制”。许多援建项目存活率低下,社会福利性的项目、基础建设项目需要财政持续供养,经营性的项目也需要依靠进一步的投资来维持,这样就会出现项目投资越大,后期维持费用越高的恶性循环,这一方面是由于援建项目缺乏前期调研,没有做好风险评估和长期打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长期的援助政策使得当地政府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不具备激励自身发展的能力和运行机制,而且作为较为敏感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官员更多的是把维稳当作工作重心,而经济发展则成为了援助省市的工作考核指标,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位错位现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