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板凳的宽容与尊重(2)

自带板凳的宽容与尊重(2)

老人自带板凳乘车丰富了让座话题

老人自带板凳乘车丰富了让座话题。很长时间以来,有关乘车让座尤其是该不该给老人让座的新闻见诸报端,成了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为此,齐鲁台还专门为这个话题做了一期节目,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那期节目里,就有人提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提出老年人不上班,外出尽量不要赶在上下班高峰,避免和上班族乘车争座位。

也许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引导,社会上的一些人也就更多的认为老人不该和上班族争座位。

而长春的大娘和西安的大爷自带板凳乘车,彰显了大多数老人的宽容和尊重,给让座这个话题增加了更多的正能量。这两位老人,更多的是站到了别人的角度,体谅的是年轻人工作压力重的不易,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与友善,是一种真正的以心换心和换位思考。

但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老人今后乘车都自带板凳,如果这样,公交车和地铁上,就会是老人坐在自带的板凳上、年轻人坐在座位上的画面。真要是看到这样的场面,到了这样的地步,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何谈传承和延续,又能够靠哪些人来传承和延续?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经常乘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我们的周围讲文明、懂礼貌的人也很多,而其中不乏年轻人。因为,在车上,大家常能看到年轻人纷纷主动和自觉让座的感人场面。只有大家都做到了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和相互宽容,这个社会才可能和谐,实现“中国梦”才有希望。

老人自带板凳乘公交可点赞不提倡

老人的举动很感人,赢得年轻人一片点赞声,认为这是老人换位思考,能理解年轻人平时工作很累很辛苦。假如我们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此时是我们的父母自带板凳乘公交,你还能这样看待?给老人让座如今成了稀缺品,以致有老人用发红包奖励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的苦涩新闻。

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谁个不辛苦?即使是老人在家安享晚年,也承担着买菜做饭,带孙子等家务劳动,他们难道不辛苦吗?老人自带板凳乘公交实不仅是负担,而且乘车也有安全风险,属一种无奈。因为他们争抢不过年轻人,因为让座问题老人和年轻人发生过不少战争,所以只好自带小板凳乘公交。

如今一些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的却有荒唐理由:“社会不会因为你老了,就要特殊照顾你。如果你有足够的功劳,自然可以开私车, 若你没有功劳,我凭什么尊重你?让不让是我的权力和自由,你没有权力叫我给你让座”云云。过去朴素而纯洁的让座美德,如今变得充满斗争味道。

老人自带板凳乘公交可点赞不宜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本来应该成为一个民族的时代风尚。年轻人在公共场所多尊重照顾老年人,我们将来才会有一个可以期许的未来。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是基本常识。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也体现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年轻人不能无视这种美德,但是老人们也不要为老不尊,倚老卖老,要道谢回赠,尤其要学会尊重别人,彼此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年轻人主动“尊老”,年长者亦要悉心“爱幼”,彼此良性互动,才能共建和谐。

【启示与思考】

当我们在为这则新闻感到暖心或者心酸时,倒不如多些善意的换位思考。老人远离网络,缺乏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权,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无法通过网络呈现出来,那些过多追究老人乘公交目的的观点是否妥当?自带板凳乘车的唐天明老人只是一个缩影,还有多少在城市天空下与子女共同打拼的老人在路上?

让座是一种美德,也是一道个人的选题,无关道德和法律,唯有相互理解、相互礼让,爱吾老及人之老,我们也曾年轻,我们也会老去,让不让座不应该成为横亘在老人与年青人之间的天堑,而应该是体现社会美德、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良好载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