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逻辑—中国问题—治国理政(2)

现实逻辑—中国问题—治国理政(2)

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如何全面准确深入揭示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其逻辑起点是什么?这需要借助哲学思维和方法。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此,首先要实行“结构转型”,因为现代化过程首要是结构转型的过程。这种转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探索和积累的基础上,从1978年真正开始的。“结构转型”是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逻辑起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政治权力过大,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相对较小,而且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往往依附于政治权力。这本质上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这种结构必然产生“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缺乏制约”的权力运作方式。这种权力结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极作用,这就是如果决策正确,可以动员和组织国家一切资源和力量办大事。然而,它也有弊端,即权力高度集中而如果缺乏有效制约,容易产生腐败和不良作风。这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结构性障碍。结构转型,就是要进行“领域分离”:一是政企分开;二是政社分开。政企分开,意味着有一个领域相对独立,这一领域是经济领域。在这一领域,市场力量或资本力量逐渐增长并发挥作用。政社分开,意味着另一个领域相对独立,这一领域是社会领域。在这一领域,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力量逐渐增大并发挥作用。显然,伴随着领域分离的是“力量转移。”

今天,我国的市场或资本力量、社会力量的增大,就是这种力量转移的真正写照。力量背后的实质是利益。由此,力量转移必然带来或展开的逻辑,就是“利益博弈”。今天,我们正处在各种力量和利益的博弈期。思想的背后是利益,利益往往是用思想来表达的。这种力量和利益博弈的必然逻辑,就是“思想多元”。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力量、利益、思想多样多元的时代。力量转移、利益博弈和思想多元正在引起当今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整体升级”。

具体来说,1978年以来,我国真正开始实行结构“转型”,现在还一直处在转型过程中。然而,1978年之初,我国处在解决“发展问题”时期,这种转型也只是在某些领域展开,而不是整体转型。十八大以来,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标志,我国真正进入了邓小平所说的“发展起来以后”时期。这一时期,我们所发生的不只是部分转型,而且是以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多元为推动的整体转型,甚至是整体转型升级。这种整体转型升级,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人的生存方式、外交方略等全方位展开了。这种整体转型升级首先要解决因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多元且法治、德治、治理没有跟进而在今天出现的思想分化、认同危机问题,目的是为了达到“整合共识”。要解决思想分化、认同危机进而达到整合共识,要积极推进当代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现代治理”能力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背景和意义就在于此。现代治理的主要手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首要目的是解决思想分化、认同危机进而达到整合共识,且顺利推进当代中国的整体转型升级,这些都是为了“建构秩序”,即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良性秩序。当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致力于建构这种良性秩序。如提出的公平正义、建设法治中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治国等等。现代治理、建构秩序的根本目标,首要就是“民族复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