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改关乎“改革情绪”,不能在此刻“断片”

车改关乎“改革情绪”,不能在此刻“断片”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在9月3日阅兵之后流行起来的古语,也可以形容正“胶”着的地方公车改革。

今日(9月9日)媒体消息显示,按照“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要求,地方公车改革距离最后“大限”只剩不到4个月的时间,但是目前只有陕西、广东、湖北、贵州等少数省份对外公布了车改方案,多数省份的车改方案尚未对外亮相。

未亮相的地方仍然各有“复杂成因”,媒体和专家也仍然在呼吁“改革提速”。虽然中央层面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已近两年,《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也已下发了一年,但现在看来,车改进入地方层面后,仍在复现十年试点期所出现的观望、停顿与博弈现象,也仍没有完全摆脱当年“杭州车改”“昆明车改”“温州车改”的讨论情境。

观望与停顿,很应该引起注意。观察车改落靴两年来舆论场上的动态会发现,人们对此番公车改革怀着的是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在给予掌声的同时也带着顾虑。谨慎,源于多年地方试点始终没有闹出“大动静”;乐观,源于这次改革的统筹级别,以及对“自上而下推进”这一中国政治治理经验的信任。可以说,这是现阶段大众对中国改革判断的局部体现,而车改的进退,也势必会影响公众的“改革情绪”。

比如,今年年初中央和国家机关取消公车的首场拍卖会举行时,舆论曾掀起一个讨论车改的小高潮,判断也普遍积极。近期举行的广东省直机关公车首场拍卖会,也明显提升了社会情绪,传递了一种“改革始终在进行”的信号。能如此有节奏的展现改革的进展,是同时进行的其它单项改革很难做到的。

光明网评论员一直认为,在今天的改革深水区里,单向度的、能够立见成效的改革其实已经不多,公车改革算是其中之一,甚至已经成为性价比最高的改革。与那些牵扯整个经济结构,需要在长久的时间内展现出逻辑的复杂改革相比,公车改革目的单纯、对象确定、抓手明显、模式现成,效果能够立竿见影,且有很高的能见度和公众参与度,在回护政府公信和赢得改革支持方面意义重大。进,则事半功倍;退,则不免引起连锁反应。

考虑到当下的情况,公车改革就更不能“断片”。一方面,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改革和反腐是两支社会强心剂,而公车改革兼具这两方面的效果。另一方面,与其同时的改革,比如国企改革,正处于设计和方法新一轮的博弈进程中,目标方向还未具体化、操作方法尚待论证,更难以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改革成效。能面向大众,以最“通俗”方式表达出改革行进状态的,非公车改革莫属。那些甚至连车改方案尚未推出的省份,是不是该拿出点态度来了?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