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双创”活动,为广大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也为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体创造了条件。创业型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的一项跨国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当年带动的就业数量平均为2.77人,未来5年带动的就业数量为5.99人。在我国,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测算,每新增一个个体工商户,能够带动的就业为3人左右;而每增加一家私营企业,能够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有8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20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1万户。新创企业的大量涌现,为劳动者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截至6月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64亿人,比2014年底增加1454.7万人。
此次“双创”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参与者的广泛性。创业主体日益多元化、大众化,以大学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创业格局正在改变,众多的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也纷纷加入创业大潮之中。甚至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辞职下海,掀起了一股自“92派”之后的又一波创业的新浪潮。网络创业是此次创业浪潮的一个典型特征。互联网的普及突破了地域、场地、身体等方面的限制,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因而受到各类人群的欢迎。许多过去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如返乡农民工、残疾人等通过创新创业,在获得更高收入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大大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由此可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力推动“双创”活动就是固本之策。只有努力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社会公平才有基石。收入分配是一个社会公平状况的“信号灯”,“双创”活动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是让更多低收入者实现向更高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强大动力。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双创”是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推手,也是收入分配模式的重大创新。只有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多方参与,努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以在实现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达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