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官商交往的“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坚持这一原则,既要重商亲商,又要把握官商交往的度。
把握底线之度。与商界打交道要放下架子、平等相待,但绝不能放弃底线,搞“入乡随俗”那一套。有人说酒桌上最好谈事情,但政府商务接待一定要简朴大方,而不能搞“灯红酒绿”;有人说“搞活动”最能联络感情,但领导干部在商务活动中绝不能参与“声色犬马”。只有从这些细节的问题做起,才能保持领导干部的人格独立和品行高洁,而不至于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抓住把柄,甚或“围猎”到手。
把握规矩之度。政商要彼此尊重,也要泾渭分明。领导干部对企业家和各类老板,要开诚布公谈政策、谈优惠,但也要增强保密意识,尤其要避免为了展现所谓的“推心置腹”,讲一些不负责任甚至损害党的形象的话。同时,对一些所谓“按规矩”进行的“打点”,也要敬而远之,不管别人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都要按党的规矩办,一律坚拒。
把握法治之度。领导干部为企业服务,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事。既要付出真心,尽量为商人和企业家提供各种便利,更要坚持依法行政,对于超出了政府能力和职责范围之外,且不利于市场公平、社会公正的事情坚决不做,切不可为了照顾几个人、迁就几个企业,而损坏了整个发展环境或群众利益。在这一方面,还要学会争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和引导企业“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努力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而不是一味要政策、要照顾。 (胡俊)
“不交易”也别“背对背”
在反腐高压态势下,政商“勾肩搭背”的少了,但另一种消极现象出现了:一些地方怕与企业家交往惹麻烦,采取“躲商”“冷商”的方式,对企业“软拒绝”,甚至“不接电话、不批文件”。政商关系出现“背对着背”的问题,是在走极端,是一些干部不作为的庸政懒政表现。
规范官商关系,除了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还要给正常的政商交往提供环境和平台。一方面,要有“交集”但无“交换”“交易”。对权钱交易及时核查、严肃惩处,绝不手软。织密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阳光下运行,铲除腐败土壤,净化官商生态。另一方面,细化交往细则,立规矩、明纪律。要不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健全完善“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领导干部对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能推托,要主动承担,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发展。要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问责的必须严肃问责,防止懒政怠政、为己做官等消极现象出现。(云南省红河州委组织部 郑端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