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大变革、大机遇(2)

大数据:大变革、大机遇(2)

中国成为数据强国的优势、挑战与路径

值得振奋的是,中国具备成为数据强国的优势条件。从2013年至2020年,全球数据规模将增长十倍,每年产生的数据量由当前的4.4万亿GB,增长至44万亿GB,每两年翻一番。从全球占比来看,中国成为数据强国的潜力极为突出,2010年中国数据占全球比例为10%,2013年占比为13%,2020年占比将达到18%,届时,中国的数据规模将超过美国的数据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数据大国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是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互联网大国、物联网大国,这都是最活跃的数据生产主体,未来几年成为数据大国也是逻辑上必然的结果。

尽管存在成为数据强国的潜力,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之下,我国推进大数据战略仍存在以下几个清晰的挑战。第一,顶层设计方面,全球大国之间围绕大数据的竞争颇为激烈,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并非易事。如何能够紧扣创新前沿,把准未来趋势,超前战略部署,对政策设计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第二,数据开放方面,“数据孤岛”广泛存在,虽然政府掌握着80%的数据,但现实中却相互割裂,自成体系,“部门墙”“行业墙”“地区墙”阻碍了数据的流动共享,数据被视为部门的利益和隐私,这与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理念准则相悖。第三,大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缺位,导致能够开放的数据不开放,需要保护的隐私不保护,企业由于标准模糊而无法大胆创新。第四,“数据主权”容易受到侵蚀,由于数据空间是国家新的战略维度,尚没有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再加上电脑、手机、芯片、服务器、搜索引擎、操作系统、软件等核心的数据“基础设施”大量依赖进口,数据资产极易流失,数据主权极易受到侵蚀。

把握优势,克服挑战,抓住大数据革命带来的“机会窗口”,建设数据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有力支撑。然而,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拥抱大数据时代,确保在数字化趋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呢?首先,需要在国家顶层设计上有一个清晰的行动框架,包括由什么部门主导、哪些部门参与、什么样的协作机制、沿着什么优先次序、克服哪些既有的障碍、达到什么战略目标,只有这样,各部门、各地区、企业界、学术界才能形成合力,在一个共同的路线图上协作推进。其次,盘活数据资产,在数据开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一些基本的建议包括:加快G2G(政府与政府之间)、G2B(政府与企业之间)、G2C(政府与公民之间)大数据开放与共享;推动基础性、战略性大数据资源库整合;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国家大数据档案。最后,把强大的“国家企业”和活跃的“万众创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培育可以和国际“八大金刚”并驾齐驱的巨型企业作为大数据环境中竞争的中坚力量,同时,鼓励和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数据生态系统中的活跃力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