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天水市人防办联合天水逸夫实验中学组织防空疏散演练过程中,为了增加现场情境的真实性,使用了发烟道具。由于烟雾过大,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反应。(9月20日《北京青年报》)
防空疏散演练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安全应急能力,却不想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令部分学生受伤的意外事故——演练的逼真效果或许是达到了,但由此带来的伤害,却不能仅仅以“逼真”来解释,其中所暴露出的安全演练本身的问题,更值得正视。
从演练现场的情况来看,“烟起来之后,七年级那边有的学生从没有烟的地方快速下楼,有的学生为了好玩在浓烟集中的地方打闹”,用“混乱”来形容并不为过。这一方面固然说明学生的安全应急能力不足,但另一方面,是否也反映出演练组织方在前期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注意事项的提醒不足?发烟道具所可能带来的伤害是否提前告知了学生?为使演练逼真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一旦逼真程度与学生的避险意识呈现出较大的落差,则无疑使得演练本身变成一场冒险,背离了演练的初衷。且意外导致100余人入院治疗,足见这种状况不是个别的,事前的安全教育、应急预案是否健全,值得追问。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安全演练日益受到重视,各类公共场合针对不同安全问题的演练活动正在逐渐变多,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并不少。比如上个月,南京地铁公司组织了一次突发事故疏散演练,由于未提前通告,导致乘客恐慌奔跑,险些酿成事故。而2012年海南临高县一所小学举行地震逃生演练时也发生了意外,导致5名学生当场缺氧昏倒,22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如此一幕幕出现在安全的演练的语境下,显然耐人寻味。
安全演练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提升公众安全应急能力的需要。在理论上而言,逼真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现问题,然而问题在于,演练的“难度”设计若忽视了受众的应急能力基础,就很可能如“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毕竟,对于无应急能力的演练对象来说,逼真的演练就犹如一场真正的事故,很容易导致安全上的不可控局面,不但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无益于让受众从中真正提升应急能力。一个合理的演练应该是在充分预估演练对象能力的基础上,施以一定程度上的“加码”,如此随着演练对象应急能力的逐步提升,演练的逼真程度也可适度提高,方才会有良性的安全演练教育。
比如在这起事故中,由于演练对象是学生,使用发烟道具对他们而言是否合适就值得商榷。演练并非一味追究逼真就好,而是要看其能否在教育效果和安全上实现最佳的平衡。否则,让演练本身成为一个制造安全问题的事件,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当然,与逼真乃至导致出现安全问题的演练相对的是,现实中也不乏一些安全演练流于形式,只是例行公事,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应该加以规避。
为了提升社会的公共安全应对能力,加大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这在一些领域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共识。可以预见,在未来安全演练将会愈发频繁上演,但如何确保演练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显然还有不少值得探索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安全演练的情景设计如何与演练对象的应急水平相对接,演练如何确保安全的可控,就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总之,安全演练要严守安全的底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